Y31A18继承文化,传承中医——《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读后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作者:都梦岩
文章编号:Y31A18
读这本书时,正处于学《中国医学史》期间。有很多感悟。中医文化需要传播、中医文明需要传承,中医是世界医学史上伟大的文明,她已经伴随了华夏民族几千年,中医是华夏民族及世界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神农尝百草、到两汉时期传出海外,到至今中医的宣传和推广交流,无论 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传播。总结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中医才能传承下去。
一、实效—中医发展的重点
实效,是中医发展的重点。人们从认识到相信中医文化,主要是中医对于治病有显著的疗效。书中敏锐的指出“没有消费群体的认可,再美好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的境地。”消费群体的认可是讲究实效的重要目标。书中从原始社会的生存状态、卫生文化以及原始艺术符号等方面阐述原始社会的卫生文明。早期人类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为保护自己和躲避风雨和怪兽之害,构木为果,栖身于树上。后来随着大自然的变迁,过着“冬居营窟,夏居橧巢”的生活。这是原始卫生文明的开始。那时卫生文明的传播媒介有口耳相传。人们在采集椰果、种子、植物根茎时会误食有毒植物,产生呕吐昏迷等不良反应。也有吃了身体反而舒服的想象。这种想象反复出现时人们会意识到有关植物的药物学知识。这反映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是实效。
夏商时期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在药物提炼方面也有所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方面也显著进步。在注重神学的基础上,也出现了,阴阳、五行、八卦等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环境卫生、清洁卫生等方面也有认识和提高。出土的甲骨文反应了那一时期对人体、疾病及诊治的认识。人们开始通过文字来传播发扬有关医药卫生的知识。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战国到汉代,中医学经过医药实践,临床疗效等开始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
二、 
在漫长的中医历史发展中,中医学取得很多的成就。只有取得成就,也就是科学的创新,在中医文化的传播中才有促进作用。但是要注重时代性。西医助力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医也可借鉴这种经验。
早在周代,《周礼》中,就有对医学的明确分科。在战乱动荡的战国时期就实施了外伤创口的药物和酒剂的清理消毒。《三国志》中记载,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最早的麻醉药还有宋代对于创立的药局以及发明的中医医学教学模型。这些对于中医的传播有着推动性的作用。在明代,我国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从中医学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包含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奥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坚定我们的信念。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能够作出领先世界的贡献,在今天,我们理应有所发明和创新。在实践中创新,与国际普遍研究方式,描述方式相融合,来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
三、 
从唐代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医学专科学校并颁发了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中医开始在政府的推动下流行起来。再从宋代政府建立药局开始,中医医生的数量的增加,对于中医文化的继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金元时期,各学派的争鸣,像刘完素与火热论、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等等,活跃了当时的学术风气,改变了泥古不化的局面,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开创了中医学术的交流与争鸣
两宋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医药文化交流最为密切。宋徽宗赠送《太平圣惠方》于高丽使者。宋初日本的丹波康赖根据《神农本草经》编著了《康赖本草》,对日本医学有深远影响。明初时期就有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但是在当时没有受到关注。传入的医学也比较少。但是到了清朝,中国百姓在西药的显著作用下,开始接受西方医药文化。所以医药文化的传播实效是重中之重。但是政府的推动是传播的必要过程。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都梦岩,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