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Y6A6读《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张仲景像》有感

(2016-09-09 23:04:22)
标签:

悦读中医

分类: 悦读中医
Y6A6读《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张仲景像》有感

读《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张仲景像》有感

作者:杨德森
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文章编号:Y6A6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书人面临入仕还是为医的抉择,特别是在就医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今天,仍有不少学子在医学的门口徘徊。作者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为我们描绘了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一生。

他因为崇敬扁鹊而学医,又因为家学渊源而求仕,医道官途一波三折;他与师妹张珠青梅竹马,几番离合终成眷属;他与华佗、何颙、刘表、王粲、黄忠等历史名人有过交集,最后当上长沙太守,成为我国历史上首位坐堂医。

天地人间,世事无常,或许只是一次偶然,人的一生就此改变。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所谓“医圣”,也无法抗衡。而卸去“医圣”和《伤寒杂病论》的光环,他和我们一样,曾经在亲情、友情、爱情和事业的一道道关口徘徊,得到过,坚持过,失去过……

粗读此书,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让我在两个方面颇有感触:

    一、作为一名教师的感受

书中的“爷爷”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老先生,他一生传授了三个徒弟,他为人豁达大度,因材施教,平等而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每一个徒弟。“医无常法,合病即法”,“各承家技,因循固守,实在可恶”,“关于药性药理的,多从理论上讲述医理、治法,草医治病,更要将药理药性烂熟读于心,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他让各个徒弟各取所长,术有专攻,他循循善诱,不守陈规,常于无意间有所启发。常常可以巧妙用生活中的小细节来解释医理药理,善于缓和教育中的紧张局面,因而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置矛盾,从而使自己内心保持轻松、平静。教师和学生的相处中,尤其重要的是表现出豁达开朗的心胸,然后通过这种豁达开朗的情感,将暗含期待的信息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信任”。

二、当前医患关系的感想

 医者,仁也。千百年来,医生作为患者的希望,用精湛医术救死扶伤。如今,设备先进了,医生们的技术更加高超了,但是为什么原本和谐的医患关系却走到了如今两者仇视不已的地步?为何殴打医生,陈尸院前,扰乱医院正常秩序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为何患者疑心甚重,医生也胆战心惊?医患关系本质上是兄弟式的、没有阶级差别的同志式关系,但是,由于个体人群中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不同,在具体的工作中,医患关系也遇到了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

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其服务对象是患者,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诊治权和干涉权。对求医患者有权利施行诊断和治疗,并且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限制患者自主权利,为了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医生的义务也就是全心全意医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医疗权、疾病的认知权、知情同意权,要求隐私权。同时履行义务:遵守医院纪律制度,支持医院发展,配合医生治疗。医疗卫生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医疗服务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崇高使命,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必须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相互帮助的和谐关系,这样卫生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Y6A6读《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张仲景像》有感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杨德森,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