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系辞》也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就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的过程。如此一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就此而言,中医也来源于万物。
中医也来源于万物,但却与“五”结缘。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木→火→土→金→水;肝→
心→脾→肺→肾。
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五味,即 酸、苦、甘、辛、咸。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五色,肝色青,心色赤,肺色白,脾色黄,肾色黑。
五官,即鼻、目、口、舌、耳。鼻为肺之官,目为肝之官,口唇为脾之官,舌为心之官。耳为肾之官。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
五情,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五季与五脏关系密切,春宜升补,夏宜清补,长夏宜淡补,秋宜凉补,冬宜温补。
五液即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质疑录》有云:“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有云:“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与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贯穿于整个中医学基础。正所谓:东方之木,其色青,其味酸,其脏肝。肝主筋,木曰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患无多食酸。南方之火,其色赤,其味苦,其脏心。心主血,火曰炎上作苦,苦走心,血病患无多食苦。西方之金,其色白,其味辛,其脏肺。肺主气,金曰从革作辛,辛走肺,气病患无多食辛.中央之土,其色黄,其味甘,其脏脾。脾主肉,土曰稼穑作甘,甘走脾,肉病患无多食甘。北方之水,其色黑,其味咸,其脏肾。肾主骨,水曰润下作咸,咸走肾,骨病患无多食咸。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杨琴,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