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羡余”与“赘余”的区别 (11汉语言2011221110110014)
(2014-01-11 13:29:08)
标签:
羡余赘余语言多余区别 |
分类: (2)词汇/语义 |
随着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深入,在20世纪后期,语言学家将模糊性、生成性和羡余性看做语言的三大本质特征。羡余性,指的是语言中的羡余现象。“羡余”一词在古代是指唐以后地方官员以赋税盈馀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而在现代汉语研究领域,一般指的是“汉语中某些词汇成分或句法结构成分只有语言形式没有语义内容或者重复表达意义的现象。”①例如成语“凯旋而归”中的“旋”就是回、归的意思,而这个成语之后的“归”字和“旋”意义相同,“归”这就属于羡余成分。在英文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The kid laughs”中,“kid”和“laughs”都表示第三人称单数,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laughs”没有必要再作为单数标记单位,所以“laughs”中添加的“s”属于羡余成分。而“赘余”一般是指在语言运用中明显的重复啰嗦。例如:“显得相形见绌”、“使人贻笑大方”等。
“羡余”被认为是“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的现象,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伍铁平,1983)羡余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词法和句法结构中,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语素复现羡余的词语就有993个。那“羡余”和“赘余”有什么区别呢?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从语义和语用方面来看。“赘余”是一种语病,在语用和语义上都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它难以从形式入手去分析句子的语言错误。而“羡余”在语用上的作用在于它能协调韵律,有利于加强句子的音乐美,例如使用“亲眼目睹”这一词语时,我们明知这属于语言的重复的现象,但读来音节却是相当和谐的。它还能为句子增加新的意义和情味,使句子表意更明晰,更有艺术效果。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在有些情况下如果除去句子中的羡余成分还会使之变成错误的句子。例如将“因此,反复推敲,选择和制定销售方案是相当重要的。”这句话除去羡余部分,就变成了“因此,推敲,选择和制定销售方案是相当重要的。”这样一改,句子就变得不合法了。
其次,虽然两者都表示重复多余的意思,但羡余现象因为多年来的语言表达习惯所以在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时还会故意使用“羡余”这种重复表达以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烘托气氛。诗歌中就常有这样的例子,秦观的诗词中曾几次出现“斜阳暮”这一词,黄庭坚认为这既说斜阳就表示“暮”,重复使用显得多余。但“斜阳”和“暮”这两个意象的重复出现更有利于表达诗人心中的苦闷、惆怅,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是“赘余”而是“羡余”;再比如说这个句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都在想你。”一年即三百六十五天,为何将它运用到信件或日记当中时,我们不认为它是多余的呢?显然这样更有利于表达作者思念之深,强化了语义,句子也更有味道。
因此,虽然这两者都有重复多余之意,但“赘余”是消极的重复,是必须除去的多余,而“羡余”相对来说是积极的重复,已被普遍接受,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必除去,将“羡余”运用在作品中还能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①潘先军《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