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心理要“适老”
(2025-06-04 09:53:45)
标签:
夕阳余晖适老杂谈 |
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也在强调“适老”,要求环境与他人要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其实,最应该“适老”的是老年人自己。为适应变老这个现实,年纪大的人不能事事要求别人来适应你,而是自己要主动调整,才能适应变老的生活。调整的前提,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自己与常人无异,都会老的,自然规律难以违抗,必须坦然接受自己的衰老。强硬抵抗是徒劳的,必须学会与衰老和解。心态平和了,步态才可以轻松从容,才可以与生命的节律相契合。
岁数大些了,人家对你的称呼也会随之改变,但有人就有些不适,称“大姐”、“阿姨”甚至是“奶奶”,可能是稍微往大里喊,就会觉得自己是被冒犯了。好像是人家说“你老了,你不再年轻了”,瞬间,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焦虑全被勾了出来,引发了不愉快的情绪。这种焦虑感,不单单是对自身年龄和形象的在意,也有着被社会时钟推着走的紧迫感,感到时不我待。在无法判断真实年龄的情况下,有人觉得往大称呼,是有礼貌的表现,出发点并没有恶意。但现在社会上,则是对女性是尽量往低龄化称呼,在一些学者看来,这是“语言上的贿赂”。人都在一天天老去,也许会容颜衰老、精力减弱,但与之相伴的还有认知提升、阅历增长、经验积累,老有老的价值,不必太在意。所以,年纪大了,心理要先“适老”,应当对年龄脱敏,善于发现并欣赏自己每一年龄阶段的闪光,欣然接受生命的变化。
美国老年化心理学专家贝卡.利维研究认为:大多数老年人都会把身体出现问题,归因于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这种消极的年龄刻板印象是有害的,不仅影响我们的行动和对他人的判断,还常常影响对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如果不加以抵制,会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感受和行动。而事实上,包括年龄观念在内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对我们长寿的决定权重高达75%。剩下25%被认为完全由基因决定,但这个比例可能更低,因为我们发现年龄观念会影响这些基因是否表达和如何表达。基因很强大,这是肯定的,但环境亦然。一些百岁老人生来就携带幸运的基因,并代代相传。许多百岁老人并没有携带这样的基因,有些甚至携带危险的基因,但他们能够通过心态和环境来克服它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他们被他人对待的方式和他们从环境中汲取的观念。心理适老,就不要束缚在陈旧的年龄观念里,应当看到,每个年龄都有属于他的精彩。
老年人“适老”,不是要被动的躺平,而是要争取主动,和年龄达成和解。有的人老了,就想着麻痹自己,自矜自喜,甚至要别人予以肯定点赞,以图心理安慰。这并不是虚荣,而是一辈子与自己周旋,明白自己就是这样了,衰弱的老人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但是,人老精神不能跨,须留下一点点天真,保持点人生的趣味,与垂老和谐相处,使余生更有情趣,这才不至于老得毫无生气。老年人还可以想一想、试一试,“老”也可以是千姿百态的,要用行动去获得生命的尊严。
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