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只能产生共鸣,理解才能产生共情
(2023-12-26 07:52:51)
标签:
心理调节共鸣与共情杂谈 |
脱离了共同认知,很难引起共鸣与共情,这就需要互相理解。但人与人真正做到理解很困难,因为人都是自恋的动物,容易局限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人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更加注意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并非他人的真实感受,所以要摆脱自恋的桎梏,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观点和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去共情,才能理解别人,这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理解是中性的,相互理解才能在想法上“共振”,最后才能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虽然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情绪共鸣能够更好地让你理解对方和接纳对方的情绪,达到共情。不过,如果把情绪过多投入到负面的东西,会产生“共情伤害”,当你长期大量地关注灾难信息,同情心导致的代入感,会伤害你的心理健康,会让你抑郁、焦虑甚至精神崩溃。
日本心理学专家水岛广子分析了共鸣与共情的不同,她认为:“共鸣和共情,分别指代两种人。作为共鸣,指的是倾听者主观评判对方坦诚相告的经历,而后评论说‘我也有相同经历’。共鸣的一大特点是倾听者没有体会到倾诉者的‘不容易’,而是把话题拉向自己,强调‘自己当初多么不易’。而共情指的是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让倾诉者体会到人性的温暖。最好的共情者,既能聆听对方的倾诉并感同身受,又能在共情时尽可能保持‘你是你,我是我’的距离。敞开心扉时要选择能与你共情的人,而不是共鸣的人。”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相同的人,他们的心里所想,行动所为,都能表现为同一的合拍的共识,有时能超越阶层与利益的不同,寻求到共同的见解,达成一致的认识。除了“三观”之外,大致相同或相近的人生经历和审美趣味,在遭遇某种特定的情景时,内心深受触动,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相同心理感应状态,就会产生共鸣。这种情形,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较为多见。一般来说,越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越有价值。而共情,不单是一种心理反应,还是一种能力,反映着你心理的柔软度。一个人如果有了同情心,会导致代入感,从而产生共情,有了共情,就产生良知,这是人性的基本准则。心理过于麻木,意味着大脑无法建立感知和想象的触觉,就无法共情,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和感受别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所以,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懂得同情他人,打造自己的同理心思维,努力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塑造与别人共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