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良知

(2023-12-23 09:40:41)
标签:

高下在心

致良知

杂谈

明代笔记体小说记下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学生跟着大学者王阳明学习知识,对“良知”一词不解,就问:“‘良知’是什么东西,黑色的还是白色的?”在座的弟子被这个提问逗乐了,大笑不止,提问的学生感到不好意思,脸不由自主地红了。王阳明见状答道:“‘良知’非白非黑,其色正赤。”这个学生被众人讥笑时脸上显露的颜色,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生出的颜色。王阳明这样回答,也就是说,发自内心的是非感就是“良知”。

“良知”是什么?孟子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对“良知”也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良知就是所谓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良知”是心的本体,而不是一时一地偶尔爆发,人面对外部世界,以一己之身与他人及社会交往,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唯有自我之心,所以“心即理”。而这个“心”,不是我们常说的世俗之心,而是去除污垢之后使良知显豁之心。

许多时候,我们读到一句话,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其实并不是这句话深刻影响我们,仅是为我们自己内心原有的想法找到“定心丸”而已。不是别人的话讲得高明,而是道理早在你心中潜伏着。遇事怎么去做,内心其实也早有主意,只不过需要寻找外在的力量加持,这个主意就是一个人的良知。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外事外物上本没有理,理在我们的心中。把看到的事物当成真实,这就是“我执”,因为有执着,才会有痛苦烦恼。外事外物只是“客尘”,是不能常住、摇动不止的,只有我们的心、我们的良知才是主人,常住的、不动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王阳明思想的精粹,那就是“致良知”。“致”就是在事上磨炼,使“良知”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通过修养去掉私欲的障蔽而恢复、显露内心固有的天理,达到知行合一。王阳明所有的教育,都是引导人“致良知”;王阳明所赞扬的高境界,都是“致良知”之后才能呈现的状态。“致良知”,关键是要“做人”。良知就在人的心中,是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的品质和能量,不管是圣贤,还是平常人,都是如此。只是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每一个人的心底深处必然潜藏着人之为人的伦理元素,这是无污染的人性,纯粹的天理。一个人不必要向外东张西望,只要把自己当老师,细细深挖心底的宝藏,就会让自己的面貌焕然一新。佛陀也都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只是迷失了,所以需要回归,需要发掘内心,需要去发现。即使是坏人,一般都是良知未泯,因此,良知需要保卫,不能让良知泯灭。

那么,如何去发现我们的良知呢?孟子的答案是“集义”,就是不断在心中积累仁义,不断按照道德原则去做应该做的事,也就是有所担当。人在尽到自己责任的过程中,就会挖掘出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王阳明的答案则是“担当”,不是趋利避害,而是义无反顾,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良知就是我们做人的种子,就埋藏在我们的内心之中。只要让我们的心变得纯粹,良知就会显现;只要知行合一,良知就会显现;只要有勇气去担当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良知就会显现。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生活处处是修行。与其六神无主,莫如停下来拷问自己;与其怨气冲天,莫如静一静多思己过。带给你苦痛的,只是自己扭曲的心,从来就不是别人。禅家讲,吾性自足,佛在心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所能做的,就是去除心灵之尘垢,去除遮蔽自我良知的私欲,从而使自己的良知敞亮。只有自己的良知敞亮了,并以此为准则行事,你所做出的判断和驱动的行为,就自然坦荡磊落,从而决疑解惑,而此心光明。周国平先生就说:“一个人倘若能够坚持常识和良知,只说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不跟着别人胡说八道也不口是心非,他就可以算是半个智者了。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不是高超的信仰,而是基本的良知。所以最紧要的事情不是制造理论和奢谈信仰,而是恢复常识和良知。”人,要有良知,才会不与丑恶为伍;更要有审美,才会奔赴美好。因而,人最好兼有理性与浪漫,保持批判而不失温情。作家王开岭写道:“即使在一个糟糕透顶的时代,一个心境被严重干扰的时代,我们能否在抵抗阴暗和障碍之余,在深深的疲惫和消极之后——仍为自己积攒一些美好、明净的生命时日,以致不辜负自己的一生。”

2023-1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