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2023-11-23 08:41:28)
标签:
人际关系保持距离杂谈 |
当今社会的人们,和世界之间极少有直接联系,都是通过人际关系网络间接地和世界联系在一起。成熟的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能在彼此之间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保持距离源于有自己信守的边界,这就意味着要进行自我限制。边界感是一种约束,在这种约束之下,人与人的关系会达成某种平衡。而在这种平衡之下,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就是自由。不去控制别人,也不为他人所控制;不对全世界负责,也不回避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社会责任。这样,人也就得到了解脱,去除了心灵上的压力,可以在无需伤害他人和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活着。
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深入接触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隐患,不管是熟人或是陌生人都是如此。于是,人们相信“距离”是安全的保证。在公共场合,比如在地铁、公交车上,公园的长椅上,咖啡馆的座位上,人们总是先隔开坐,只有相隔的座位被坐满了,才会有人挨着坐。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个人边界的需要,不熟悉的人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距离,才不会感到不舒适。而且人们不只需要物理空间,还需要心理空间。一个好的状态,是你的心理空间有一个非常灵活的大门,允许一部分人进来,看到你内心的一部分,又能把另一部分人阻挡在外,让他们只能远远地看到表面的你。重要的是你要非常清楚允许哪些人了解你的哪些部分,而且能够很好地对此进行管理,这样的个人边界就是灵活和具有弹性的。
“距离”拉大了,确实部分得到了“安全”,同时也附带得到了“孤独”。其实,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信任和爱,而不是距离。“他者”会给我们带来危险,但是,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他者”,我们终究无法确立自我。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放弃必要的警惕的同时,尝试去建立信任,缩短与他人的距离。信任他人,拥抱“他者”,尽量和“他者”产生共鸣,“他者”也许可以成为保护你的一道安全线,对你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一个人一生的功课,最好的成绩是做成一个最好的自己。所有与他人的交集,只能是与自己相互映照,才有助于将自己填充完整。介入太深,过度摻和,并不是好事。人与人之间,掌握好分寸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保持适宜的距离,则是一种智慧,也意味着对别人独立人格的尊重。孔子在讲到友情时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其中,“多闻”,属于后天所得;“直”与“谅”,则更多属于天生的性格与性情所致,更为重要。但是“直”,需要节制,有边界,并非无话不谈。同时,因他人的“直”而要求自己能够有所谅,才会让友情持久。这样的“直”与“谅”,需要在友情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过于密切,幻想如亲情和爱情一样亲密无间,便容易出现问题。正直信实,学识广博,可当益友。不过,友情如果缺少了“直”、“谅”与“距离”,很容易夭折。
弘一法师对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有独特的认识,他说:独处,是为了不陪他人演戏;不争,是为了放过自己的内心;远离,是对伤害最大的鄙视。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没有关系,不远不近的关系,适合所有情感。人与人之间走得太近,失去了本该保持的距离和空间,就会看到复杂人性下的自私,贪婪和嫉妒。保持距离才是正确的交友之道,朋友关系永远替代不了亲人的关系,不要以为分享你的一切是对别人的信任,说不定人家觉得那是负担。人与人之间,还是淡薄一点好,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互不冒犯,没有委曲求全,不必曲意逢迎,以降低精神内耗。
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