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与“得不到”
(2023-03-13 10:40:06)
标签:
气度眼界得与失杂谈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作家萧伯纳说:“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得到”与“得不到”,都可能衍生出悲剧,人生就是在欲望的满足与否中患得患失,痛苦与欢乐并存。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曰:“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未曾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后,又担心失去。这样的人,一生尽是忧愁,无法开心。
人的一生,总是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生活。得不到所想要的东西,会感到失落。但这种失落,有时不是没得到,而是内心无法得到满足。其实,有些得不到的东西对你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不是你真的需要,只是让你内心没有了获得感。很多时候,越在意什么就越得不到什么,越是什么都不愿意失去,到头来反倒是什么都得不到。“得到”不代表着幸运,失去不意味着灾难,不要因为“得不到”而耿耿于怀,要懂得取舍,坚持该坚持的,舍弃该舍弃的。“得不到”的时候,别消极颓废,做好自己该做的,顺其自然等情况变好;“得到”的时候,多看看自己拥有的东西,提醒自己不要太贪婪,“得不到”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拥有的才是弥足珍贵的。人不能太过在意得失,对于那些该舍弃的东西就果断放手,人世间的每次失去,都是一场修行和历练,放平心态,来去随缘,才能自在心安。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失去与得到的过程。“得不到”的时候,只觉得“我要得到”最重要;“得到”的时候,忘记了“我得到了”的宝贵。人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越是心生向往。然而,一旦将其占为已有,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与原来的“想象”并不一样,也就不那么美好了,便会感到厌倦。因为你已得到了它,习惯了它,所以才会感到厌倦。哲学家尼采说:“厌倦,是因为你停止了成长,你真正厌倦的其实是你自己,得到的东西并没有在你心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你的内心对那样东西的看法没有变化,于是便产生了厌倦。自身越是停滞不前,就越是容易厌倦。”一个人只有自己不断成长,总在发生着变化,总是保持着好奇心,就不会感到丝毫厌倦。所以,关键不在于“得到”与“得不到”,而在于提高自己。
人心永远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得不到”不甘心,“得到”了还是不满足,无论“得到”与“得不到”都不会甘心。自己苦心追求最后得到了,发现不是自己最想要的,又想着其它的去了。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说:“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曾不惜一切去追逐当下最执着的想要得到的事物,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可是当时光滚滚向前,我们是否发现曾经执着追寻的、或为此放弃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为了得到,我们曾选择放弃、背叛、谎言、隐忍……,可是那短暂的得到又会怎样呐,幸福和快乐只是慢慢的淹没在自责、愧疚和恐惧中!”人不应老在“得到”与“得不到”间徘徊纠结,苦苦寻求,人生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在寻求人间所有值得的东西之后,最终会发现,最值得追求的是快乐。社会学家李银河说:“快乐是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价值,其他价值都是次要的。‘对快乐的追求’提供了最正面的生活目标,最简洁的人生观,最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生命哲学。”
生活里,我们都有一个错觉:幸福总是别人的,唯有烦恼属于自己。有的人明明很努力了,还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但不要急,求而不得是人生常态,经历多了你就会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即时的反馈。命运从不偏袒任何人,却一定垂怜认真生活的人,你付出的努力,时间长了自有回馈。当我们为找不到幸福而苦恼时,并非是幸福真的远离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迷失了方向。“得到”与“得不到”都是一个过程,尽可能地去体验去探索,至少可以不留任何遗憾,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快乐就可以了。别灰心,别难过,心态阳光一点,努力不懈,早晚有一天,你会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