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个新词“山腰青年”,指人生路上爬到了半山腰,虽然路险人疲,但仍
然不放弃继续前行的青年。他们既不是一无所有,也没有大获成功;既不是仍然意气风发,也不是完全“躺平”;既受到登顶后下山的人轻蔑,又受到山下人的关注;既有对山下生活的不甘,又有对山顶生活的向往。新任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作为曾经在“山腰”上待了很长时间的过来人,对这些青年说:“爬到山腰的人,都很聪明,对人生有自己足够的感悟,也都对生活有更高的期许。累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并不是所有的攀登都需要马不停蹄,你也并不是一定要爬到山巅。然后再考虑出发,考虑去哪儿,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路。”
身处山腰,是不上不下,也是可上可下。冯远征对青年人的话,重点是放在在鼓励。作为“山腰青年”,他们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似乎已经走出了很远,可抬头往上看,好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已经走到了山腰,究竟该如何选择?在暂时不能看见结果的时候,该继续向前还是变道而行?新的选择一旦失败,或许就将从山腰跌落至山脚,一切归零。如果你坚定向前,那么,即使失败九百九十九次,也许第一千次也有可能成功,重要的是要给自己增强信心。既然走了这么远的距离都不曾被跌倒,就没有什么能将你轻易打败了。
“过去很美好”、“未来更值得期待”,这些意念存在于一些现实过得不如意的年轻人脑中,但其实,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成长中的“山腰青年”,下一步如何选择,尽管很困难,但关键就是抓住当下最重要的一瞬。内心深处存有一种渴望、一种追求,然后当那一瞬到来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认识它,你才能理解它的价值,果断伸手把
它抓住。在选择面前,不能想得太多,想得太多机会就会失去,抓住那一瞬,才有光明的明天。
怎样成为一个处事有办法,选择有勇气的青年?古代中国那些圣贤都提倡“向内求”,讲究修身养性的功夫;而现代精英人物则倾向于“向外找”,寻求知识、资源和解决方案。我们容易理解现代人的逻辑,但为啥总还要学古人反省自己?确切地说,古代先贤那些做法,并没有过时,古人的自省不但是一种道德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认知行为。他们是在考察自己内心信息,以便做出决定。身处山腰,不要被一时的挫折蒙住双眼,也不要因“现在这样也挺好”的观点而心安理得。如果累了,可以停下来歇口气,进行自省,回首一下走过来的路,以便确定下一步如何走。人生不是为了比谁先到达山顶,而是重在一直向上攀登。不论选择何种方向,重要的是继续前行。
这个世界上的高山太多了,攀登每一座高山都需要穷尽自己的力气,一步一步地行进。如果内心没有热爱,根本无从谈坚持。想要在真实的世界里做出一些重要的事情,就需要忘掉所有既往,找到从山脚开始攀登时的那颗赤子之心。只有抛却聪明带给自己的所有包袱,回归初心,找到真正能让自己热爱愿意付出所有的事物,才能获取支持生命的长久力量。青春正当年,关键是把握住当下。既然已经是处在“山腰”这个阶段,就不能放弃,要不断努力,否则没人会帮得了。支撑一个人变的越来越好的是自己不断进阶的才华、修养、品行,以及不断的反思和修正。已经爬到山腰的人为什么要放弃?我们要做的不是与他人争锋,而是朝着心中的梦想前进。不放弃的“山腰青年”,终会抵达梦想之境,从心而行,请给自己继续出发的勇气。山顶的风景正是我们一直渴望的,半山腰太挤了,我们得去山顶看看!
2023-03-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