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不必太在意
(2022-04-14 08:47:53)
标签:
杂谈 |
人越专注一件事,就越看不清周围的东西,也就可能陷得越深。如果你有过穿针引线的经验,就会发现,你盯着针孔越紧,手越使劲,你手抖得越厉害,就越难穿过去,这就叫“目的颤抖”。换句话说,目的性太强的时候,你就会因为紧张而开始颤抖,难以静下心来做事,导致无法完成。所以对待任何事,都需要有平常心,尤其是对于你急于去完成的事,更要淡定对待。
目的性太强,往往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你太在意些什么就会心理紧张什么,心里太紧张就会影响行动效果,更难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挪威心理学家诺德斯克提出的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心理衍射论”,他认为:我们的大脑往往容易为一些不相关的小事纠缠,而导致精神无法集中或者注意力发生偏差。你越在意,偏差就越严重,你纠缠得越久,事也就越烂。如果你和烂事纠缠一辈子,那么你永远都会陷在无休止的纠结中。与其纠缠不清,不如及时放手,让过去安静下来,也让未来明亮起来。
人往往不是遇到的事情多,心理就成熟起来。心理成熟在于你对待事情的态度,能干扰你的,往往是自己的太在意,能伤害你的,往往是自己的想不开,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心:太在意一点,会进退失据,自乱分寸。人性有一个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越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凡事喜欢参照周围环境的人,越容易被别人的眼光所奴役,王尔德嘲笑这一类人说:他们的生活不过是相互模仿,连欲望都是抄袭来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贫穷的人稀缺的并不是单纯的金钱,繁忙的人往往稀缺的也不止是时间,他们更缺乏的是全局意识和创造性精神,因为他们太在意金钱和时间,把心思都集中在一处,才陷进这种稀缺状态。在长期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人们对资源的追逐会垄断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其它更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因素。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做什么事,不能只关注一点,而是要跳出来站在高处观察,胸有全局,持有系统的价值观,才可以减少过多的干扰和焦虑,集中精神长远地思考。丘吉尔曾说过:“普通人很少会刻意让自己专注于某些要紧的事,或有意识地想为自己选一条最好的出路。但在我们短暂而又艰难的一生中,往往是某件琐事、某件意外、某件出人意料的毫不相干的事情替我们决定了我们应怎么走。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以免机遇和环境将我们甩出自己的正道。”
人的命运往往并不是由我们所在意的方面所决定的,很多时候是由我们平时不太在意的某些方面作出决定的。与其把精力都放在我们所在意的地方,还不如多分出些精力放在其他方面,说不定就有意外收获,人性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我们有能力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