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见”与“看不见”
(2022-04-11 08:22:17)
标签:
杂谈 |
人视线所及就是看,看,人才能感知外界的人或物。而看见,不只是看到了,而且知道了看到了的什么,有了初步的认识、判断、理解。春天出游,山清水秀,风和日丽,触目所及,首先是纯粹一堆山水,自然之美。但如果山水背后有诗人写过一首出名的诗,或者有个美丽的传说,留下了先人审美的痕迹,这自然美之中就有了不朽的人文,让人百来不烦,百看不厌。自然之物,本身是没有历史的,是人文艺术让自然景物的美有了历史,让我们的审美有了想象力,也就对大自然更为热爱。如此说来,看一样东西和“看见”一样东西是不同的:看,是一种生物本能,而“看见”,则是一种文化审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者见俗,雅者见雅,大致如此。
看,然后就有“看见”,而“看见”后面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或许比看见的东西更为重要。战争,是摄影的重要题材,战争照片很多人喜欢看。很多时候,许多反映战争的著名照片,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死亡,是如此之凄惨,却鲜少感知照片中这些历经战争惨状的人的哭喊、尖叫、血泪与倒下。无法意识到相机镜头后,曾经站着的是活生生的人。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这样的战争照片再简单不过,许多人在“看”,却无法“看见”。这种“看不见”,就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无法建立感知和想象的触觉,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和感受镜头后人们的痛苦和不幸。
“看见”的东西有实用,“看不见”的东西有时更有用,人是不能只关注看得见的东西,还应该更重视看不见的东西。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喜欢高谈阔论,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很厌烦庄子的空谈,正告庄子说:“子言无用。”庄子不同意,自我辩解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庄子以为,知道无用的东西你才能知道有用的东西好用,人不仅要懂得“有”之用,还能懂得“无”之用,才能全面理解“用”。天地广大,人行走之时,所用的只是双足踩踏着的那一小块地罢了。但是,如果只留下双足踩踏的那一小块,把其他的地全都挖掉,大地还有承载之用、你还能款款而行吗?脚踩着的地方是“实用”,脚没踩到的地方为“虚用”。只知实用,不知虚用,不仅让自己寸步难行,还让天地之大,变为管窥锥指,人之蒙昧,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