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为什么村里的壮劳力得了软脚病?
编辑语:“营养故事”栏目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个用讲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展示营养理念的栏目,分为专家篇和百姓篇。欢迎从事营养专业的人士来稿讲述发生在你身边的营养故事,同时,也欢迎非营养从业人员热爱健康、营养的人们讲述你的营养实践。
本栏目由全球营养改善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强化办公室、中国营养学会、北京青年报联合主办
本期主讲人:葛可佑,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首席顾问。
上世纪的1978年、1979年,在我国的南方吃米地区,尤其是江西、湖南、湖北发生了严重的软脚病。当地的壮劳动力干不了活,两腿发软站不住。上报到卫生部后,传染病专家调查认为不是传染病,病毒理学专家认为也不像是中毒。最后这个问题转到了我所在的营养所。
我跟着专家、教授到了病区调查发现,当时是六七月份,正是农村抢收、抢种时期,劳动强度很高,劳动力早上天不亮就下地,一直要干到晚上,在地里吃饭,在家做饭的妇女、老人好心,给他们吃的是精白米。得病的劳动力两腿发软、发麻、疼痛,可在家做饭的妇女、老人都没得病。
我们很快想到了维生素B1缺乏,因为维生素B1是管神经健康的,缺乏的时候就会发生末梢神经炎,而以四肢更为明显。而B1的需求和劳动量、能量消耗相关,劳动强度越大需要越多,所以认为这些劳动力患的是维生素B1缺乏症,也就是当地人说的软脚病。我们马上给他们注射B1,吃B1片,很快这些人症状缓解了,慢慢地得到了恢复。
为什么老人、妇女反而没事呢?我们发现壮劳力们在农村双抢的时候不吃菜,觉得吃粮食有劲,菜和稀饭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吃或是给在家的女人、老人吃。
我们给他们治疗的另一个方法是,用米糠水加菜叶喝。开始他们觉得好笑,糠是喂猪的,糠怎么可以给人吃呢?后来吃了以后果然好了,在产米地区得到了推广。
再有,我们打报告要求改进碾米机,保护胚芽和维生素B1的含量,从此才解决了维生素B1缺乏的问题。
现在回想,患病的原因是,那时农村正在推广用机器碾米,生产了一种碾米机,通上电一转就把稻谷变成了米,但这一转把稻谷的外层全转掉了,就剩下了胚乳部分。拿回的谷糠喂猪,猪长得很壮,人却患上病,被戏说成“肥了猪,瘦了人”。
今天,我们吃的粮食越来越精细,精白米、精白面,杂粮杂豆越来越少,这对我们的健康是不利的。稻米经过碾磨以后,以维生素B1为例,一个籽粒有种皮和厚粉层,然后还有胚芽,再就是胚乳。从重量看,胚乳占92%,而维生素B1(硫胺素)只占8.8%,它的大部分或者绝大部分都在表面那一层和胚的部分,如果我们把它碾磨一下,假设整个籽粒含量是100,碾磨第一次以后剩下45%,再碾磨第二次剩下25%,第三次碾磨就是我们在市场上买的精白米,剩下18%,损失很严重。面粉也是这样。
其他营养素也是如此,比如钙,大米里面含量比较多,100克有23毫克,小米只有0.1毫克,豌豆只有0.5毫克,而黑豆里面有220毫克。这也是我们提倡适当搭配一些杂粮的原因。膳食里钙的含量是不充足的,所以我们提倡多喝牛奶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