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浅谈儿童的自杀
文(丁美玲)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当我们正在讨论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礼物的时候,却听到让人心痛与悲伤的消息——有儿童跳楼自杀。在大家都在谴责家长、学校和社会,甚至是跳楼的孩子时,我先来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他拥有一只听话的骆驼,他就想知道她那个骆驼到底能承载多少稻草。
然后,他就开始往骆驼身上放稻草,他把所有的稻草都放了上去,就剩下了最后的一根稻草。骆驼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主人便把最后一根稻草随便的扔到了骆驼身上。
结果,骆驼就被这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
http://s3/bmiddle/a1bfb7b1tddfa98d076f2&690
自杀本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现象,是大家避而不谈,或谈之色变的事情。自杀带给一个家庭或者死亡者本人的痛苦与复杂情感,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可是近些年来我们却听到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年龄越来越小,已经开始波及到小学生这个群体。
成年人总是搞不明白,不就那么一点事儿吗?至于吗?至于干这种“蠢事儿”吗?在孩子那里,真的至于。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想不开,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我就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可能遇到的阻碍来谈谈这件事。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过想死的念头。活了这几十年有谁没有在脑袋里冒出过“还真不如死了”这种念头呢?可是,我们还能坐在办公室里上班,还能外出和其他人打交道,还能做家务,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智要比儿童和青少年成熟得多。我们知道,眼前遇到的困难可以解决,我们也能分得清让我们不开心的事儿,不全是我们的责任,还有其他人的责任。
作为儿童青少年则不是,首先他们的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与看法不全面。所以处理起来,容易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比如说,一个老师经常批评一个9岁的儿童,说:“你真是一个笨蛋!”或者言词更激烈一些。这个9岁的儿童很可能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一个笨蛋,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乎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当一个权威人物这样评价自己的时候,儿童就会信以为真。当TA不断的努力之后,发现还是这样一个评价时,TA就会感到非常的无力,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反正我也是个笨孩子,那我是怎么也学不好,干脆不学吧。
儿童有时候感受到成年人的情绪不好,以为是自己犯错导致的。其实有时候成年人是因为工作或者家庭上的事情而心情不好,可是儿童分不清。很多儿童的思维模式是:和我在一起时,对方心情不好,那就是我造成的。
其次,儿童与成年人交流沟通也常常处于非畅通和非对等状态。儿童说的话,有多少家长会认真倾听与思考,长此以往,儿童回到家里基本上不会去谈论他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了解状态几乎为零。另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情绪变化有时也不够敏感,即使发现了什么不对头,也不以为然,以为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而对于一些心思非常细腻的孩子来说,很多事情在他的心里是过不去的。
有时候家长也会和老师站在一条站线上,和老师一同指责孩子,没有去了解事情发生与发展的客观情况。有时候家长对老师也是敢怒不敢言,本来对孩子的行为可以心平气和的交流,但一想到老师批评自己时那种愤怒,非常有可能把老师批评自己的焦虑又转驾给了孩子。
现在假如这个9岁的儿童回到家里,恰巧父母这些天心情也不好,也对TA说了一些较为偏面的话,如“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熊孩子!”或者“养你有什么用?害我在老那里丢脸。”“你这样,让我的脸往哪儿搁!”等。那么,这个孩子内心里的苦也许就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了,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在乎大人对TA的看法。
再次,当今的儿童缺少可以交流的同龄伙伴和可以给予孩子心理支持的人。如果这个孩子有一些可以交流的伙伴,TA可以和伙伴诉诉苦,伙伴给了TA劝慰。比如伙伴说“我爸妈比你爹妈还凶!”或者说“哎,这些大人们,真是拿他们没办法。”或者是“别生气/伤心了,咱们去玩会儿。”那么这个孩子也会从TA非常糟糕的心情中走出来,远离那种令人绝望的心境。
而现实的环境是,能够给予孩子心理上支持与理解的人是变得越来越少。老师们被各种教学任务,各种检查压得在上课前就已经心情糟透了。父母们也是如此,现在有多少个人能在下班回家时带着愉悦的心情迈入家门呢?又有多少个孩子放学时会说:“某某某,今天写完作业咱们去哪儿哪儿玩!”呢?
现在大众对于心理咨询作用已经有所认识,知道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进行调整的。比如情绪上的不稳定,易激惹,易哭闹;行为上的爱打架、注意力不集中、偷窃等。但有时又难以迈出这一步,因为总觉得孩子如果进了心理咨询室,是不是就真的成为了一个有精神病的孩子呢?
这是对儿童心理咨询的误解,儿童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而不是有精神疾患的孩子。因为心理咨询师没有对精神疾患的孩子进行治疗的资格,只可以为一些被医院诊断过,并有治疗的患有精神疾患的孩子做辅助的心理辅导。
还有一些情况是家长对儿童的突发情绪状态有一些误解。家长或老师以为儿童是故意的,或者是能力上出现了问题,而实际上是儿童出现轻度抑郁的状况。比如一段时间来(至少两周)儿童突然注意力下降,自尊和自信心也下降,总是觉得好多事情都是自己的错,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一想起明天或者未来就会感到悲观,睡眠时间明显减少,食欲不振等。儿童的情绪逐日低落,对环境的反应也变得迟钝,甚至会表现出每日周期性的变化。甚至有的儿童会出现撒谎、拿别人东西等一些行为问题。家长和老师对儿童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不了解,所以也就更加的理解,常常会简单的规为道德问题。可能会指责,甚至是打骂和讥笑。这些做法都加重了儿童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儿童走出抑郁的情绪,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
最后,当孩子出现下面这些情况时,家长要注意了:一个自杀的威胁或尝试代表了对强烈的失望体验的一种重要的标志。早期识别会引起儿童自杀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阻止自杀尝试。对这些早期的暗示,或当面临自杀或危险行为的威胁或尝试时,必须进行有力的干预,父母应该直接询问他们不高兴或自我伤害的原因,这样的直接询问可以减小自杀的风险。在没有充分了解情况时,心理咨询师或者医生不应该提供安慰,因为这样可能破坏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可信性和/或进一步降低儿童的自尊。
在文章要结束时,我又想起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参考文献:《儿童和青少年临床心理学》(爱尔兰)卡尔著,张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