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志浩的博客
赵志浩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03
  • 关注人气:9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僧为何去西天取经?

(2013-03-07 08:50:24)
标签:

西天取经

宗教

唐僧

孙悟空

虚幻

文化

分类: 杂谈

在国人眼里,恐怕再也没有比《西游记》更熟悉的故事了,《西游记》为什么这么容易进入人们的记忆?明明知道它是虚幻,为什么要比真实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带领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取经是到国外寻求治国长生之道,是开放国门,向别人学习。望见美丽的天国,谁不愿意前往?

《西游记》的中间部分是打打杀杀的人妖、人神斗争过程,这是剧情的主题,也表现了一个人一生的主题。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更是耐人寻味。

悟空是个石猴,表明了人来自自然无机界,但具有灵性,决定了这个猴子要过人的生活,跑到人间,跟随人类与大自然斗争,同时不得不接受神的安排。这是人类文化的共同之处。

人的追求总是无限的,所以向往神的层次,要通过各种斗争和渠道走向神,这是就剧情的中间部分,是人生斗争的表现和过程,也是整个人类史的过程,人类一直在朝着自己心中的“神”迈进,这是宇宙的目的,也是神的目的。作为人,他一生的界限锁定在神之下,但又想过神的生活(神的意义在变,代表自由)。

《西游记》的剧终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说师徒四人取了无字真经,很失望。但,这是经的真谛,本来就没有什么有字真经,真经是取不来的,整个过程就是“真经”,有了文字就不是什么真经了。佛祖说,真经不轻易传人。

真经不是传来的,而是自己斗争和体悟的过程。真经永远在神那里。别人的东西你是拿不走的,而只能远远的观看。失去自我地照搬他人何其难也!

宗教式的天国并不属于我们。

但是,师徒四人要的是有文字的“真经”,他们是为着人间的目的服务的,佛祖不得不答应他们,但两个差役还是榨取了他们的礼物。要为自己挣得一个有形的功绩,必须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他们得到了“真经”,非常欢喜,去报答等待他们许久的专制王朝了。

终久,他们还不过是人罢了。当孙悟空被招安时,他就成了秩序的维护者。

师徒四人的取经、修炼虽是宗教行为,却是为着人间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完成唐王的差遣,说到底,为了一个专制帝王的意图而跋山涉水,不远万山。

这是《西游记》的现实性。理想性再高,也摆脱不了现实目的。

这样,《西游记》以向外邦取经的虚幻开始,到回归传统的结局收尾,最终的理想归于现实,归于强大的儒、道文化,国外的“真经”,仍是一场虚幻,一场空。

作为最高理想而存在的佛教,最终没有实现,只能作为令人向往的“空”。

越是不能实现的理想,越是令人向往,同样,越是令人向往的理想,越是不能实现。

永远都不能实现的理想,对人类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对人类有着永恒吸引力的理想,永远都不能实现。

就像孔子为人类设计的“大同社会”,一直未能在现实社会实现过,然而,却为我们所向往。

一个绝对完美的东西,是现实永远无法企及的,却永远对现实起着引导作用。人类需要“理想”。

“理想”补充了现实,弥补了现实,成了现实的一部分。

理想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历史中;现实存在于理想中,也存在于历史中;历史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理想中。

《西游记》只能出自中华民族的笔下,因为它就是中华民族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经历和感触的描绘,对国人来说,它具有更多的亲切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