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唐僧取经的策划者?

(2013-03-08 08:39:21)
标签:

策划者

唐僧取经

佛教

道教

佛祖

分类: 杂谈

《西游记》中现实的人物除唐僧外,几乎都是虚构,《西游记》几乎把传统的神都描绘进去,但大多不是从人转化而来的,而是本来就有、自古就存在的,这表明了故事的宗教性。宗教预先设定一整套神的谱系,层次分明,等级严格。

严格地说,《西游记》表达了佛教思想及其修炼过程,其中也有某些道教思想及其修炼,但不占主导地位。

这种原始的宗教处处表现了人要与自身的欲望作斗争,这是人与自身关系的表现。与自身之外“魔”的进行斗争,是人与自然斗争的表现,也是人与自身斗争的延续。

这是宗教修养的根本主旨,即战胜自我的过程。

另外,人的自我意识在《西游记》中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孙悟空是最能表现人的主观自我的英雄,最能对天怀疑和不满的人物,他是人与自然和社会斗争的体现者。孙悟空有强烈的自尊、自爱、自信精神,虽然整个剧情表现为人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但孙悟空也与天斗,与佛斗。这是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

妖、人、神在《西游记》中等次分明,处在不同的等级制上,其中的妖向往人的生活,人想修炼成仙成佛,这也隐喻了人的主体性觉醒的意识,是以神的绝对主体表达人的相对主体。

我们看到,《聊斋志异》中的鬼怪人神就不尽是如此,作者对万物一视同仁,表现出人鬼和谐的局面,在这里面,人也有坏的,鬼也有好的,并且大多数鬼和妖具有人的本性,有的还救人。如此,《聊斋志异》表达的只能是中国的传统故事。

我们发现,小孩偏爱《西游记》,表明小孩多一些幻想性,也表明小孩更多一些宗教性。

宗教往往借助故事来表达人的终极关怀、人生态度等等。《西游记》只是平静地讲故事,中国的宗教就是故事,就是人生的过程,就是现实。中华民族的理想就是现实。

相对于师徒四人,佛祖、观音等在《西游记》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像是整个剧目的一条暗线。

但就是他们主导了故事的发生、发展,甚至结局,师徒四人只是表演者,在表演者背后却是佛祖、观音等在安排着,策划着,控制着。真正有力量的,往往隐而不现,若隐若现。

佛祖无论是代表传统,还是代表支配者,都像一个无形的力量在决定着每个人物的生死、命运和事态。

《西游记》讲述了一个人生的故事,或者延伸之,是讲出了一个人类的故事。人生,甚至人类的开端、过程和结局,本来就是如此地行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