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冬游13洛阳博物馆2

标签:
洛阳博物馆洛阳古都曹魏西晋汉至北魏明器演变北魏永宁寺 |
分类: 自驾篇 |
第二展厅,汉魏时期。
王公王母画像铜镜,1955年市郊岳家村东汉墓出土。背面浅浮雕花纹图案分内外两区:外区略高,饰云纹带、三角锯齿纹带、栉齿纹带和铭文带各一周。内区饰王公、王母、车马两兽等半浮雕画面。此铜镜是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罕见的珍品。


铜灯,2002年洛阳火车站汉墓出土。由灯盘、铜人和底座分别铸造,后焊接而成。灯盘扁平状、下有一柄。铜人头微抬,两眼上视,头上长发后垂翘起,右臂伸出擎灯,左臂下垂,手扶膝,单膝跪于案上。案面长方形,下设四足。


彩绘陶百花灯,1972年洛阳涧西东汉墓出土。由朱雀灯盏、三层曲枝灯柱与覆盆形灯座组成,灯具以12支曲枝灯盏构成树形结构,装饰有羽人、翼龙、卧蝉等32个神话生物造型,当所有灯盏点亮时,如同百花绽放,故得名百花灯。


陶灯体现了汉代人羽化升仙及昆仑山神话体系的宇宙观。覆盆形灯座代表昆仑山,昆仑山“方广万里,形如覆盆”,走兽遍野;“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联通天地;天上羽人曲枝挑出灯盏,灯火辉煌;柱顶大灯盘作成朱雀状,四向分别为首、翅、尾。整体形成人神共处、万物共生理想场景。

彩绘镇墓瓶(罐),偃师汉墓出土。东汉中后期巫道盛行的产物,沿用到魏晋。瓶内一般装有面粉、粟粒、云母片等所谓的神药,瓶腹多用朱或墨色镇墓文,告诫地下鬼怪不能对死者进行侵扰,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彩绘人物纹陶奁,1972年洛阳汉墓出土。圆形、深腹、平底、三足。内外涂粉红彩。外壁上下饰云气纹,中部绘五棵低矮曲枝树和五人。其中一人舞动长袖,四人盘脚静坐。色彩鲜艳,纹饰流畅,可谓是一件精美的写实主义绘画艺术品。


前一篇:2024冬游12洛阳博物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