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冬游3高平开化寺

标签:
晋城古建高平开化寺碑记题刻宋代壁画大方便佛报恩经 |
分类: 自驾篇 |
开化寺地处半腰凹地,坐北朝南,饰以黄琉璃,规制挺高,犹如城堡。
简介:开化寺位于陈区镇中部的舍利山腰,创建于北齐武平二(571)年,名清凉寺。北宋天圣八(1030)年宋仁宗下诏赐名为“开化禅院”。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寺前为两层楼阁式的山门(大悲阁),两侧为钟鼓楼。入山门,正中为大雄宝殿,两侧为廊房,后院主殿为演法堂,东侧为三大士殿,西侧为地藏殿。最早建筑为大雄宝殿,创建于北宋熙宁六(1073)年,建筑规制和建造艺术,代表了宋代建筑的最高水准;特别是殿内壁画,更是绝无仅有的艺术珍品。2001年列为第五批国保。
西配殿南侧立座元碑。当时开化寺布局与今并不相同:“中乎大雄殿,后以演法堂。前钟层楼,庚兑(西)置大悲之阁,甲震(东)树解脱之门;东作筵宾之舍,西为讲肆之堂;法堂右仿维摩净室,左立观音之阁。香积居筵宾之后,仓廪麟庑有之全,周垣僧房咸备有焉”。

额“重修特赐开化禅院碑”。碑文:
“皇元重修特赐舍利山开化禅院碑并序特授光禄大夫大司徒大都大永福寺住持海觉澄照文惠大师云麓之门潞州昭觉禅院讲经论沙门韩溪文瑾述,
天党(上党)宝峰禅院讲经论沙门智辩大师虚怀礼云书,
本院讲经论沙门义恭篆额。
至道之要,无可诸睹,欲言辞丧,将虑筹忘,仰之钻坚,瞻前忽后,斯至虚无生,盖是般若悬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此除入理者,乐亦在其中矣。未能口者,不保其往也。以离过绝非,念隔言乖之,道非就沤,和而言之,苟返常者,有以名哉?乃权方孕道,功施于仁,循循诱物,目击闻之。故佛乃利生广大,润物弘深,道之所被,德之所及,犹杲日丽天,明无不照,阳和煦物,气无不洽。其高口天,不可阶而升;其大如海,不可螺而测。是以不言而民信,不令而物从,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诚非天之巨圣,其孰能哉?固功洋洋,不可涯矣。
孟秋望日,有开化僧御等以托宝峰云上人,将寺实迹求文诸石。予闻调变:文章者,鲁君子(左丘明)之能也,愚何有哉?欲罢不能,试以书之。且古之梵宇天下者皆有因,惟其道之所就,不以干也。故秦(?)以草堂,汉以鸿胪(?),举斯二者,以其仁也。故尊而创之,非干然矣。今开化者,亦有因耳。始大愚禅师之创,即唐时嘉僧,作《心王表》,昭宗(在位888—904年)以方外之宾尤敬,特赐腴田万亩。师虞将来,恐尚产业,惟受千百,余亩退焉。诚师之道业,以致之欤,非有臣翊而遂也。观夫腾行,愚师实僧之哲,兴明昭主,诚帝之明,岂庸冀之偕乎?此寺之峰,邈高平里近三十,乃县之艮(东北)隅也。山势联绵,以接本止,舍利之峰,麓势巉岩,危峤巘崄,可绘图焉。以王维云:主位唯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诚有以也。斯之胜地,实沙门游履净境,是大愚之择也。契无余大隐居山小隐城,岂虚语哉?
师友明君,田既胜,何招提之劣耳?历年绵远,经代尤深,延迄洪元(大元),仅四百余,兴替几之。目今僧御等以为名山古寺,非大愚创之,其谁能治耶?将田出之,俭用积累,岁之丰盈,续而完之,其寺一新,庠序有次。中乎大雄殿,后以演法堂。前钟层楼,庚兑(西)置大悲之阁,甲震(东)树解脱之门;东作筵宾之舍,西为讲肆之堂,法堂右仿维摩净室,左立观音之阁。香积居筵宾之后,仓廪麟庑有之全,周垣僧房咸备有焉。迂睹绰然,疑梵宫移来耳。使观者太息,吁人间一绝焉,而泽郡有寺最矣。兹乃举益,以彰云众,而众胜宣功,而功强致人玩味,如羹在釜矣。噫!开化之盛者,前哲遗烈,后生何敢背德向利,辜祖师之诚也?意以相符,使盈之溢之,洪哉阜哉,岂心之殊欤?愚管见之,夫何入谞流?未敢负其来德,聊写鄙辞。为之铭曰:
至理冥漠,其道尤深。或虑口口,辞丧言外。游彼权道,何有无窥。非佛之大,熟将随宜。循循诱物,功茂而伟。目击闻甚,俱标典斐。师佛携徒,来意明史。或循其名,有称于口。惟师大口,隐求无欤。表上归心,主赐旷土。师以道厚,何常评比。轻贮重德,今裔为轨。有例古德,负才而隐。上意嘉之,丰以迫近。天子英臣,侯王何友。迥出其中,佳名恒久。流迨我元,一以重耀。观过知斯,在泽唯妙。情动于户,而形云羡。久立玩之,如居三口。俯虞度之,尚始营者。尤深居昔,今复重镌。跋之古石,御等弘业。于德明昭,后生欲晓。其视斯尧,愚欢足蹈。余例何县,愿久承烈,永有无迁。
峕至顺改元(元文宗,1330)岁次庚午仲秋望日,讲经沙门义迁立石。
河东山西等处铁冶都提举司益国冶副管勾伯颜察儿,河东山西等处铁冶都提举司益国冶管勾赵也先不花,润国冶司吏刘理、武从一,益国冶司吏王思智、李谷丧,贴书冀文杰。
高平县典史王维那,晋宁路高平县尉冯,将仕郎晋宁路高平县主薄刘礼,承事郎晋宁路高平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王复亨,承事郎晋宁路高平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劝农事也先不花,县司吏里人……,本县西……”。

西配殿曾为十王殿(阎王殿),满是游客,在听壁画讲解。
檐角西为功德碑,不录。东为民国碑:
“补修开化寺碑文
泫(丹河)城(泫氏城,高平)东北乡舍利山有开化寺者,为我高十四寺之冠。相传创自有唐,诚古刹也,其地之灵,其人口杰,载在县志,无庸赘述。惟庙宇浩大,补葺匪易,虽前人不乏岁修,至清末而坍塌更甚矣。社首等存心久,奈有愿莫偿何。不料于去(1915)年六月,突然山石下坠,将十王殿后墙毁坏。僧人招集社首勘验,佥曰:山显灵矣,我佛催工矣。于是两社维首邀请临近村社首事及吾乡各行生意执事,并有在外省贸易诸公,同商酌极力进行,一面劝募布施,一面自筹底款。自春至秋,不数月而工程告竣,于八月下浣开光戏,谢土诵经,一切支款约计贰千肆百串有零。兹当功成圆满之际,理宜从实报销,为此垂碑勒石,以口后人之观感云尔。是为序。
清庠生刘九德撰并书。
魏庄社维首(略),南河社维首(略)。
南为宋碑,不但集王羲之书法而成,而且内容很重要:
1、寺中曾有北宋名臣王曙碑,已失。
2、大殿壁画创作时间:“姑以元祐壬申(七年,1092,宋哲宗)正月初吉,绘修佛殿功德,迄于绍圣丙子(三年,1096,宋哲宗)重九,灿然功已”。壁画内容:“其东序曰华严,扆(y,门窗间)壁曰尚生;其西序曰报恩,口(扆)壁曰观音”。


额兼碑题《泽州舍利山开化寺修功德记》。碑文:
“丹水进士雍黄中述,崔口口口右将军王羲之书。
夫舍利山开化寺者,旧曰清凉,若表口口,大愚赎化始基之口事,在昔之遗迹,革鼎名号,废兴之岁月,则清源隐士少监王景纯及子潞帅(王)曙刻石(已失)叙之备矣,愚复口云哉?其山于由高平延谷东北回环三十里余,岩岫翠微,峰峦层聚,崛然而起,衮然而下,或斗或倚,若骤若止,左抱右掩,属峄盘绕。氿(gu)泉激扬,齐汩而形靡常,图之莫得;礐石蹲踞,偃仰而奇口怪,状之勿能。古桧箐葱,珍禽以之戻止;灵井渊净,神龙以之隐藏。其他灌木口茂,莽草蔓延。冬积雪而煦妪,夏流金而清凉。秋风寥寥兮,籁乎绿竹;春日迟迟兮,笑乎异花。时寺建于其间者,不其美与?予尝眷爱斯景,而屡往游焉。故僧清宝与予交久而益敬。姑以元祐壬申(七年,1092,宋哲宗)正月初吉,绘修佛殿功德,迄于绍圣丙子(三年,1096,宋哲宗)重九,灿然功已。又以崇宁元(1102,宋徽宗)年夏六月五日,直口兹事询予为记。蒙固辞口(不)获命,因搁笔而问曰:夫释氏选梓人(木工),资豫樟(栋梁),兴楼口,尚丹雘,绘文章,以口口墉,图以功德,著以善恶,其上与王公大人第舍相侔(齐等)者,何谓也?曰:非故为口口也,非特为美观也,是亦教化耳。虽然常试与汝言之,凡人游乎寺也,望殿宇口危峨,烂以丹青,则莫不俨视于外,正神于内,怠堕罔然,恭敬口然。洎其升堂口,观善有晞慕之诚,睹恶有战兢之戒,虽未克诚,效则趋善弃恶之情莫不口释于一时矣。且愚修此佛殿功德,其东序曰华严,扆(y,门窗间)壁曰尚生;其西序曰报恩,口(扆)壁曰观音,功费数千缗。其间错综,著以善恶之因缘,盖亦厥谓欤。予怜其口要理而谬。为之记。
大观庚寅(四年,1110)孟冬初口日立石庆赞,殿碑永记。
三班奉职监酒税雷,登仕郎行县口口宋,将仕郎主口张,通直郎知县管勾劝农公事兼兵马都监杨。
全图。碑记:“东序曰华严,扆壁曰尚生”。其中东壁三幅、北墙东间一幅。
中上部描绘兜率天宫胜境。下为宫城,上为大殿,左右阁楼,中为圣池乐台。
中央大殿三间,当心间弥勒菩萨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手托宝珠,身光充满殿堂。头光上扬三道光芒,中部环状,环内各一坐佛,中者漫漶。次间各立四侍女。
殿前乐台,两女舞蹈,两侧各六女持乐。两侧阁楼,各有女子观看。四周天王圣女祥云恭立。疑惑:池前背立者头顶喷水,注向两侧女子净瓶;两侧阁楼下一女子,向池中变幻出莲台,莲台上各立五女。
中下部为兜率天宫外院。下开三个城门,门上两层楼阁,当心间为盛开莲花。
左侧上部。上正绘宝殿,侧有榜题框,已无字。殿内坐佛,身光四射,头光直冲殿顶,形成云气,云内描绘已不清。殿外四男俗装,两人合掌恭立,两人正在跪拜。圆形莲池与下图过渡。
下亦绘世间崇佛场景,有座宝塔。
第二幅起,为华严经变。先是兜率天宫会,但整个画面残损模糊。多块对称榜题框,已无字。
第一幅,《报思经》卷一,“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佛顶四棵树,树上华盖,盖上山峰便是耆周崛山。
佛顶射出四道光。《经》:“尔时世尊凞怡微笑,从其面门放五色光,过于东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彼有世界,名曰上胜,其佛号曰喜王如来”;“尔时如来复放一光直照南方……有世界名曰光德,彼中有佛号曰思惟相如来”;“尔时如来复放大光直照西方……有世界名净住,其佛号曰日月灯光如来”;“尔时释迦如来五色光明照于北方……有世界名自在称王,其中有佛,号曰红莲华光如来”。

佛说《报恩经》缘于阿难听到梵志(外道)指责如来是“不孝人”、“无恩分人”,回问如来:“佛法之中,颇有孝养父母不耶?”。
另侧。
右下方。
外侧须阇提太子故事。经云:往世“有国号波罗奈。……国王有三太子,皆作边小国王。……有一所重大臣,名曰罗睺,心生恶逆,起四种兵(象兵车兵马兵步兵)……已杀王竟。杀第一太子,次复往收第二太子”。这是进攻“最小弟作边小国王……生一太子,字须阇提”。

须阇提太子故事主要在南侧。
下部画面可能是阿难遇到异教徒梵志诽谤如来的场景。
《经》云:阿难“于晨朝时入王舍城次第乞食。尔时城中有一婆罗门子,孝养父母。……阿难见之心生欢喜,偈赞此人。……有一梵志……心怀嫉妒,毁佛法众,语阿难言:汝师……唯有空名而无实行……实是恶人……是不孝人……是故当知无恩分人”。


其上画面。榜题比经文略减数字。经文:“尔时守宫殿神语大王言:大王知不?罗睺大臣近生恶逆,谋夺国位,杀父王竟;寻起四兵,伺捕二兄,已断命根。军马不久当至。大王今者何不逃命去也。尔时大王闻是语已,心惊毛竖,身体掉动,不能自持,忧恚懊恼,喑嗟烦闷,心肝恼热,夗转躄地闷绝,良久乃苏,微声报虚空中,言:卿是何人?但闻其声,不见其形。向者所宣,审实尔不,即报王言:我是守宫殿神”。

1、榜题:“尔时波罗奈王三大王生一太子,字须阇提,聪明慈仁,好喜布施。太子身黄金色,人相具足,年始七岁,其父爱念,目不暂舍。尔时大王即入宫中,呼须阇提太子,抱著膝上,粗复惊起,而复还坐。尔时夫人见其大王不安,似恐怖状,即前问言:大王今/者非祥之相,愿见告语。王言:吾所有事,非汝所知”。画面:国王坐亭中,太子依于膝间,对面坐夫人。准备逃离。
2、榜题:“尔时大王而自思念,欲投他国。而有两道,一道行满七日乃至他国,一道经由十四日。既便盛七日路粮,微服寻出城外,复还入宫,呼须阇提太子,即岀近路。夫人亦随后从去”。画面:拱桥一座,一家三口在桥两端均绘。
3、榜题:“尔时大王本意,盛一人七日路粮。三人共食,悟(误)入十四日道,粮食至已尽,前路由(犹)远。是时大王与夫人举声大哭,怪哉怪哉,苦哉苦哉,云何今日受此穷厄。正欲前进,前进(重复)饥渴所逼。尔时大王欲煞(杀)夫人,续其子命,太子捉王手发誓”。画面:荒野中,夫人前走后顾,表情惊慌。太子紧拉大王欲拔剑的右手。
4、榜题:“尔时须阇提谏父母言:今者欲求一愿,若见违者,非慈父母也。尔时大王语太子言:不逆汝意。须阇提言:欲借父王龙剑,就儿身上割三斤肉,分作三分,二分奉上父母,一分儿自食之”。画面:荒野中,太子低头持剑割肉,大王及夫人并排跪坐,以袖掩面。
右转上画面。榜题:“尔时太子于身体支节间剜净余肉,巳济父母,余命未断,发声立誓,愿我父母常得十余福。发是愿时,六种震动。尔时天帝释,化作师(狮)子虎狼,故来问太子,能舍身供养父母处”。画面:太子袒身盘坐,左右卧有狮虎,狼奔跑而来。面前一男为帝释天,两侧各一持幡童子。远处大王与夫人掩面而行,上方帝释天三人乘云而去。
榜题:“尔时大王得达邻国,向彼国王说上事因缘。王给四兵,顺路寻觅,遥见其子,平复端正倍常”。两画面:先右,大王向邻国国王鞠躬说明情况,夫人被引入后宫。左为两王带兵找到太子。最上为“北方有世界名自在称王佛号红莲花光如来”、“东方世界名曰上胜佛号曰喜王如来”,云上绘佛及菩萨、比丘。
第二幅,中间说法图,按《报恩经》卷三场景。佛顶有树木、华盖、山。可能是忉利天,增加左右飞天。
场景说明:“优填大王恋慕如来……即以牛头栴檀(香木)摽像如来所有色身,礼事供养……召诸六师(外道、异教),卜问如来为何所在”。六师称如来只是“幻术所化”。如来弟子通知大王,“却后七日当还阎浮提(人间)”,王欢喜准备供养。六师“心生嫉妒,忧恚苦恼”,四处造谣诽谤。
七天后,如来如期到来,天龙八部云集,优填王率众迎接。六师徒众也“却坐一面”。
下部榜题无字。《经》:“大众见此宝塔从地踊出,心生疑网,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踊出?……六师复作是念……尔时弥勒菩萨观察众心……即从座起往到佛前,头面礼足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踊出?”
其中,左上方众人画面,可能是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摽像如来所有色身,礼事供养,如佛在时无有异也……(如来)却后七日当还阎浮提。王闻是语心生欢喜,宣令国土扫洒烧香,悬缯幡盖,竞共集聚,设众供养种种肴膳华香伎乐”。


故事梗概:。
下方榜题文字尚存。:
1、请婆罗门入宫,坐御座。。
2、大王还至大殿,只有旃陀罗“欲剜身者,我能为之”。
图左上部,描绘华色比丘尼的故事,榜题俱失。
后文华色故事梗概:
1、痛失丈夫、三子、父母。。
3、被抓活埋。“”。
4、虎狼得生。“”。
第三幅壁画,按照卷四《恶友品》绘制。
善友太子故事长,由多幅组成,占很大画面,包括两幅说法图之间及第三幅右上角。
5、海中情形。自右而左,三个画面:至珍宝山,导师亡故,过金银山。
两侧画面,仍为《报恩经》故事,上部模糊,下部清晰。
描绘采用一景多画面,上部王宫,下部山野。故事始于下方,为的南窟和泉水。
东侧仍接卷四《恶友品》。
上部画面,多已不清。
右侧下,是十指毒甲的故事:。
右上角,是比丘与虱蚤的故事:。
去后院,主殿为演法堂,东侧为三大士殿,西侧为地藏殿。
碑额“三大士殿像记”。碑文:
“开化寺移修东殿重塑三大士碑记
乡进士里人(字)相周姬显庭撰文,乡进士邑人(字)壶岚陈烶篆额。
考邑乘东北隅,山名舍利,中藏古刹,肇始有唐,号曰清凉若,入宋更为开化。缘起大愚上人就山腰穴石室,调五音为字母,名五音洞。更著降魔表文,上之唐昭宗,因得赐紫卓锡。是寺之创,以石室灵文显,而山之名亦以石室灵文显。乃口志洞与文,而不载其寺,则洞与文行将以寺湮。历千禩后,云封古洞,尧气犹涵,烟锁贞珉,宝色更粲。二事且将不朽,不第以水色山光、崇室危榭斗胜已也。寺隐僻山谷间,有骚人墨士凭而吊之,止一戏嘘而已。岁甲申(44)春(崇祯缢),为日月变更(明亡)之始,携关中兰谊张子穉恭(张恂),同乡陈子壶岚、李子汉清(李棠馥),登山巅,憩五音洞中。一出,响如应韵,致铿然。及睹壁间禅文,义奥蕴深,笔画遒劲,同志怀想千古,不禁揄扬赓歌,为一时登眺美谭,为千种阐扬盛事。载观大雄殿外,廊庑混乱,爻象参错,千余年来无人更正,以为上方缺典。未几,里中信士卫志翰同嗣乌台(御史台)承使卫必昌锐意承之,改旧穿廊为东殿,移水陆东殿大士像于中,庙貌重新焕然改观。创造三大士像,金碧辉煌,丹垩炳朗,极一时工匠之选,与寺终始焉。丐予言为记。窥见万物兴废有时,人心鼓动有数,自唐迄今,其间销沉者不知几许。神庙末年,住持式微(衰败),山门几为瓦砾,居士以一念好施,诸务渐兴,其如来垂光、大士慈佑所致欤?居士家多善因,桥梓(父子)同志以聚村乐善,为乡人倡导,是可述而志也。予无能为居士益,但令斗室留云,鸿文快日,今兹功德当与共之,即以表扬因果,为居士劝进,谁不曰宜?且山性多材,松柏为茂,菁葱苍翠,四围如障,热客烦襟一暂息其间,辄生出世想。居士能一力担荷,当如苍松古栢,日新不已,不亦恢恢乎大观也哉?先是山木尝美,摧于斧斤。里人选佛子圆融力持院事,山灵起色,胜地增辉。天心人事,一时凑合,即大愚公之常存也可,即居士之常存也亦可。工起于乙酉(45?)春季,落成冬季,费且不赀,俄顷为就,即居士忘善不居,而余且为居士多之。是为记。
本寺住持比丘可绍书丹。
观音阁建于石室之上。石室封闭,曾有泉水,这是大愚禅师的五音洞?
观音阁按拱三间,但廊柱额枋奇怪: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两根拱下中柱是后加的。原本屋架荷载传递到巨大额枋,而额枋则将荷载传递到两端,两端则是由巨大的雀替、次间柱、山墙(木柱)组成类似现在的“牛腿”,承担起半个建筑的份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前廊(室内)视野最大开阔。

山墙西侧有金代高平县令王庭直作跋的唐末大愚禅师《心王表》。该文之所以得到唐昭宗赏识,表面看是佛界,实质是唐末形势分析与对策。但韵母三十字到底是什么?
唐昭宗特赐土百顷,祠部三十八道,紫衣十道[(小字)恐后代徒弟不习经业,迴土九十顷]。
臣闻:三乘路远,法界无涯,四海晏清,十方安泰。忽见魔军竞起,侵扰心田;六贼既强,心王惊动。朝生百怪,暮长千邪。幻惑真如囚牢,法体菩提道路隔绝不通,破坏涅槃,伤残三宝,无为珠玉悉被偷,将大藏法财皆遭劫夺。尘劳翳日,欲火亘夭,烧荡国城,焚漂圣境。臣乃见斯紊乱,恐正法以难存,遂与六波罗密商量,同为剪灭,遣自性为密使探侯,魔军见(现)在五蕴山内潜伏,约有八万四千余众,已知姓字,号计刹那。臣遂捡点十八界之雄兵,兼立体空为号令,人人有无垓之力,各各怀勇健之心,挂坚固铠,执三昧枪,智箭禅弓,光明慧剑。先锋有见性之能,力士有夺开之德。向大乘门中训练,寂灭山内调伏,选三明岭上屯师,八正路头布阵。举大觉性为都总管,游奕四方,统领法界,生擒妄想之徒,活捉无明之辈。请慈悲王破三毒之寨,差忍辱将破悭吝之城。精进太保,除我慢之妖;善舍郎军,灭悭贪之贼。臣又向平等川中下寨,把断十恶之门;般若谷内行兵,毁尽八邪之路。逡巡魔军大举,杀气冲天。臣乃号令摩诃、般若同时入阵,各运神通,递相著力。当此之际,眼不观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了味,身不觉触,意不攀缘,勇猛向前,念念不退。两阵交锋,魔军大败,六贼全输,剿戮无边,扫除荡尽。收下妄想,捉获无明,领就涅槃场内,以慧剑斩为三段。烦恼林当时摧折,人我山碎作微尘。爱纲用智火焚烧,欲海自然枯竭。致使三明再明,四智重圆,心王坐欢喜之殿,真如登解脱之楼,自性处无碍之堂,三身居不摇之地。从兹法界宁净,永绝喧嚣,渡生死之爱河,达菩提之彼岸。魔军已灭,谨录奏闻。谨奏。
以定发慧,以静生觉,天下之成心也。成心之中,佛性存焉。余观此表,真佛子语。妙公携以见示,遂使与余慧出于定,觉明于静。天地间,扰扰群务莫能干,吾至真精进勇猛,立地成佛,善哉善哉。因劝妙公刻之石,以示来者,贵使舍利禅师佛语愈久而愈不泯也。皇统改元(1141,金熙宗)岁次辛酉十二月腊日,高平县令寿春王庭直跋。
裴泉村李京评事同男李舍己财三百余贯,重修禅师殿。寺主僧义贤、知库僧义胜、讲经论彰法院沙门义妙立石。
西次间石柱南侧刻题:“邑令任致远沿督,税访妙口(法)师,烹茶导话,颇快尘襟。癸亥腊月六日”。
东次间石柱西侧金代刻题:“泽州同知宋雄飞(字)翔霄、县令任元奭(字)善长、县尉独吉明威、前长子县令毕伸邦荣,从友人宋文铎振之、李熙载广之,暨显公和尚之请,联辔来游。崇庆改元(1212,金卫绍王)三月中濣前一日,李肯播(字)克绍识”。

前一篇:2024冬游2西溪二仙庙
后一篇:2024冬游4高平铁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