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标签:
河南博物院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时期 |
分类: 自驾篇 |
府河收费站,2834公里,转京港澳高速。湖北北部高速路况真不怎么样。
12:28,郑州南收费站,3310公里,207.6元。
多次游河南,尚未到过河南博物院。天气不好,适合室内参观。选住博物院东侧宾馆,3329公里。
定居聚落——裴李岗文化时期。
石磨盘、石磨棒,最早的粮食加工器具,1977年裴李岗出土。
灵龟占卜和獐牙随葬影响了后世东方部族的宗教习俗,而稻作农业又与江准同时期遗址一致,黄河与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不同特征在准河上游的贾湖遗址中汇为一体,显示出中原文化包容兼收的最初形态。
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采用捏塑、泥片贴筑和泥条盘筑等方式制作陶器。
城邑始兴——仰韶文化时期。
因1921年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7000-5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河南属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处于平等社会向阶层分化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心聚落、围绕中心聚落分布的多层级聚落形态以及作为中心要邑的最早版筑城址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巨变。


巩义河洛镇双槐树大型聚落遗址模型。距今约5300年,处于伊洛河汇入黄河的黄河南岸台地。东西1500米,南北780米。有大型环壕、中心居址、公共墓地、祭祀台等,周边多个遗址呈拱卫之势,是迄今发现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规格最高的都邑性中心聚落。

灵宝铸鼎原,相传因黄帝铸鼎而得名。分布有20多处聚落遗址,以北阳平、西坡为中心聚落,呈现出大、中、小型分层的社会结构。
仰韶中后期与“早期中国”。
仰韶中后期的庙底沟类型(距今约6000年)向外强力扩张,形成了晋南、豫西及关中东部的核心区,黄河中游分布区,以及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仰韶文化邻近边缘区三层次结构文化共同体,基本具备了历史上早期中国的主要文化特征。
郑州古荥镇西山古城,距今5300年-4800年,是目前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城,也是最早采用版筑技术的城。
骨笛——中华音乐史的奇迹。
乳钉纹红陶鼎——鼎之滥觞。
汝州洪山庙瓮棺合葬墓,距今6000—5300年,发掘于1989年。
发现多人二次葬的大型瓮棺合葬墓,共计13排136座。葬具为大口直腹缸,底部一圆孔,缸上有雕塑或绘彩装饰图案。这种用特殊容器收殓骨骸的二次葬,反映了该时期先民的丧葬习俗和原始信仰。合葬的方式是氏族社会聚族而居、合族而葬习俗的集中体现。


红陶蚕,距今7000—5000年,1972年淅川县下王岗出土。
骨针,距今7000—5000年,南阳黄山、汝州大张、郑州后庄王、淅川黄楝树等出土。
“黄帝时期,以玉为兵”,玉钺从兵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仪仗用具,象征指挥权、统治权。
花瓣纹彩陶钵——花瓣纹与“华夏”渊源。
1956年三门峡庙底沟出土,距今7000—5000年。花瓣纹图案在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较为常见。在古文字中“华”的本义就是花,有人推测这一普遍使用花瓣纹图案的氏族与“华夏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彩陶双连壶——五千年不变的情谊。
仰韶遗址的发现。安特生(1874—1960年),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开始受雇于中国政府农商部矿政司,作顾问。他对仰韶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红陶束腰尖底瓶(中),距今7000—5000年,1958年郑州后庄王出土。
红陶尖底缸(右),同上。
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
涡纹彩陶壶,屈家岭文化,距今5500—4600年,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彩陶的发展在仰韶文化时期达到鼎盛,其分布以中原的仰韶文化以及邻近的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此外在大汶口、大溪、屈家岭、红山等文化中也广泛分布。这些区域内发现的彩陶纹饰既具备自身的文化因素,又表现出同源或相互影响的特征。


城邦林立——中原龙山文化时期。
中原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在黄河中游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这一时期万邦林立,筑城的普遍化、冶铜技术的出现,表明文明因素的产生,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新的组织形态,国家已现雏形,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不同层次的文化辐射圈。


袋足陶斝(ji),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1959年偃师灰咀出土。
白陶鬶(gu)——仿生的器皿。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巩义小芝田出土。
文明前奏——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与生活。
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农业、饲养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部落间的战争、结盟、服属、竞争变得激烈,社会分化加剧。酒器的明显增加、房屋奠基出现祭祀现象,证明当时礼制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中原华夏集团开始在文化融合中占据有利地位。


白陶鬶,龙山文化,1977年汤阴县白营出土。
灰陶澄滤器,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郑州市西郊出土。
查:龙山文化时期到商代中原地区,常见这种器物。陶胎大多厚重,内壁刻槽,口部有流。多种称呼:刻槽器、过滤器、刻槽盆、沉滤器、澄滤器。对这种澄滤器残存分析,检出细小淀粉,说明多种功能:研磨、沉淀。今天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留了类似用具。


陶排水管道——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
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1980年淮阳县平粮台出土。在平粮台古城南门门道下的沟渠内、南城墙内外以及城内发现多组排水管道,每节管道两端口径大小不一,节节套合,便于向城外排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水管道。


定鼎中原——夏代。
禹传位于启,建立了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河南境内发现的一系列具有王都规模的城址与大聚落,揭开了夏代历史的神秘面纱。尤其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以及二里头文化辐射圈的形成,证明了夏王朝在中原建都的事实,表明中原地区在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重要地位。


禹启之都。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划分天下为九州,今河南一带为豫州。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末期诸多遗址中发现有洪水毁坏的迹象,证实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地区曾遭受大洪水的灾害。
西周遂公盨铭文98字,其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
战国楚竹书《容成氏》:“禹乃通伊、洛,并瀍、涧,东注之河,于是于(乎)豫州始可处也”。
王城岗出土文物,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新密新砦古城,年代为龙山文化未期到二里头文化早期(距今约4000年)。由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设施构成,发现宗庙性大型建筑、骨器手工作坊。
禹州瓦店遗址,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奠基坑和左右对称的祭祀遗迹,出土有精美的陶酒器、玉鸟、玉璧、玉铲和卜骨等,奠定了后世都城左祖右社格局。瓦店遗址有可能就是大禹和夏代开国之君启的都城——阳翟。
磨光黑陶觚(g),酒器,制作规整,漆黑发亮,造型古朴,是龙山文化陶器中之精品。
多数学者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少康中兴之都。
以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巩义
稍柴、伊川南寨、荥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等形成了对二里头夏都的拱卫之势,表现了政治上的主从关系。二里头文化集中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广泛吸收周边文化因素,呈现出向四方强势辐射的态势,奠定了早期中国国家形态的雏形,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东赵遗址,时代从夏代早期一直延续到东周时期,发现有大、中、小三座套叠在一起的古城,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中城,文化内涵丰富。
大师姑城址,是一处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大型城址,由城垣和城壕组成,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地面保留有城墙的二里头文化城址。
1号宫庙复原模型。
位于遗址中部,高出周围地面约0.8米,略呈正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由大型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等组成。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外有檐廊。大门位于正南,面阔七间,有门塾和三条门道。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门三道”规制。有学者认为这是“夏社”遗址,与2宗庙构成“左祖右社”格局。


带翼铜铃,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铜铃。铜铃是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奠定了商周青铜乐器造型的基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有的带有玉质铃舌,可知其为有舌青铜乐器,诠释了最早的“金声玉振”。
王都翼翼——
商代。
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朝存在的500多年间主要在河南境内建都,郑州、偃师、安阳都发现了具有王都规模的遗址。商人敬鬼祀神,开始使用成体系的文字、铸造大量的青铜器,将中国的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


兽面纹提梁铜卣(yu),酒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饪食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74年郑州市南顺城街(也注杜岭张寨南街,郑州商城遗址)窖藏出土。又称杜岭方鼎,两件,这是小件。大件现藏国博,标注“在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该方鼎作为商代前期大型王室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

玉璋,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郑州市杨庄出土。
小口,沿外侈,长颈深腹,折肩,圆底,高圈足。颈部上端凸弦纹三周,弦纹下等距离装饰三个龟形图案,肩部、腹部装饰兽面纹和云雷纹。兽面纹采用微浮雕,眼、眉、鼻和口皆凸出器面。足部装了弦纹和三个“十”字形镂孔。器身有范缝痕迹,铸造精细。


原始瓷尊,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鼓腹敞口,口沿折侈下斜,沿上有一周窄凹槽,长颈内收,圆肩,鼓腹,下部斜内收,圆底內凹。胎色灰白,胎薄且细腻坚硬。內外满施青灰釉,釉质稀薄有玻璃质感及光泽,并有轻微流釉现象。口沿內部和颈部有明显轮制痕迹,肩部和腹部拍印密集的细绳纹。该瓷尊的胎以高岭土烧制而成,虽然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是目前发现的我国较早的瓷器之一。


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的都城遗址。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有多座大型宫殿基址,是商王室和贵族的生活居住区,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并有完善的供排水设施。外城有中小贵族和平民居住及墓葬区、作坊遗址等。该城殿堂巍峨、工程浩大,其有序的规制为后世都城营建所承袭。
郑州商城平面图、基址。
郑州商城青铜器的三处窖藏坑,都沿着郑州商城的内城墙外侧埋设,推测与当时商王室的重大祭祀活动有关。均出土成组的青铜礼器,尤其是铜鼎,形制厚重、铸造精美,是王室青铜重器的代表:
1974年,张寨南街,3件:
大方鼎2件,鬲1件。
1982年,向阳回族食品厂,13件:大方鼎2件,大圆鼎1件,小圆鼎、尊和觚各2件,罍、卣、盂和盘各1件。
偃师商城遗址,位于今偃师市区西部,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千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发现了大城、小城、宫城,从小城到大城的演变揭示其扩建的过程。延续约200年,城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是与郑州商城大体同时期的具有都邑性质的遗址。

郑州小双桥遗址,西北郊石佛乡小双桥村西南,面积达144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多处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坑及青铜冶铸遗存,是继郑州商城之后的一处重要商代遗址。有学者认为这是《史记·殷本纪》所记仲丁所迁的隞都。
整体俯视呈“凹”型,正面近正方形,上下两边均向内折。左右两侧面近平行四边形,中间有竖长方形方孔,周围各饰一组龙虎搏象图,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建筑构件。它既是宫殿木梁前段的装饰,也是加固木梁的构件。
安阳殷墟。
公元前1300年前后,盘庚迁都于殷(安阳),至纣王灭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地为都。清末甲骨文的发现,确定了殷墟的位置,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工作,在安阳洹河两岸约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发掘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墓葬区、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陶、玉、石、骨、蚌等遗物和十几万片甲骨,埋藏了三千多年的商代最后都城的秘密逐步被揭开。


殷墟遗址分布图。
洹北商城位于洹水北岸,略呈方形。四周夯筑的城墙基槽,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2150米,总面积约473万平方米,内有殿区、房址、墓葬、灰坑、水井等。可能是河亶甲所居的“相”,或是盘庚所迁的“殷”。
殷墟青铜器。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人们掌握着先进的铸造工艺,制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家国重器。殷墟所出品类众多的,造型威严凝重,纹饰诡谲神秘,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一枝独秀,随葬品达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青铜器共109件。看来妇好墓文物分成了三份,分别存于殷墟、国博和这里。
妇好与后母辛实为一人,妇好是生称,辛是庙号。
“好”汽柱铜甑形器,饪食器。
“妇好”铜方斝(ji)。器形高大,纹饰华美,整体以云雷纹为底,内底有“妇好”二字铭文。另件在国博。
俯视略成方形,深腹,平底,口四边外侈,两短边中部各立有一方塔形柱钮。斝身四隅及三面中部均有凸起的扉棱,上段四面饰有蕉叶纹及成对夔纹,下端腹部四壁均装饰兽面纹。与两立柱垂直一侧饰有兽首鋬,鋬首上立两只大耳,双眼和鋬部部分纹饰锈蚀。器底四条四棱尖椎足,足上两瓮处饰成对夔纹及蕉叶纹。


“妇好”鸮尊,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形铜酒器,内壁有“妇好”二字铭文。两件,另件在国博。
器物为写实的鸮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利用两足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范达10多块,体现了商代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


鸮俗称猫头鹰。这只猫头鹰既形象又卡通,昂首、圆目、宽喙、小耳,耳羽大而弯曲,像兔子耳朵。两爪粗壮,双翅并拢,满布绚丽纹饰,尾部还装饰一鸮头。
“后母辛”四足铜觥,两件,另件在国博。
简介:器身前部立兽状,后部鸟形(?)。盖与器身内均有“后母辛”铭文,母辛即妇好,此器是商王武丁的子辈对母亲妇好所制作的祭器。
头部似马似牛。商代喜欢弯曲的角,类似鸮尊的耳羽。
殷墟最重要的出土还是甲骨文,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这些殷商王室占卜记事,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档案”。
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复原。长方形竖穴墓,深5.7米,墓口长4.5米,宽2.88—3.04米。墓中出士各类器物共353件,其中青铜器291件,以兵器为主,礼器有41件。青铜器中38件铸有铭文,多数为“亞址”铭。墓主应为一地位显赫的武将。


方国遗存。河南辉县、温县、灵宝、息县等地同时期的遗存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特征,这些或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或是其封国或方国。
2006年,在郑州西北郊荥阳小胡村发现了一批晚商时期的“舌”铭青钢器,说明这一带在商代晚期存在一个驻守商都旧地、拱卫殿墟的舌族。
“祖辛”铜卣,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65年辉县褚丘出土。
安阳殷墟与各地发现的部分姓氏铭文对照表。
商代铜器铭文中的族氏名号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宗族组织及社会结构。铸有族氏名号的铜器流布情况,反映了中原王朝的影响不止于王畿、封国,更远及周边方国。这种影响,一方面是华夏族裔不断分支、迁徙所造成,另一方面是周边诸邦主动吸收的结果,体现了中原王朝极强的文化传播力和文明向心力。


商王朝对资源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