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2024-01-06 20:22:26)
标签:

河南博物院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夏商时期

分类: 自驾篇
2月2日天气不好。7:00离开徐家棚,2815公里。武汉长江二桥过江,北上河南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府河收费站,2834公里,京港澳高速湖北北部高速路况真不怎么样。
845,进入河南,豁然开阔。信阳服务区加油8.14/L246元。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12:28郑州南收费站,3310公里,207.6元。
多次游河南,尚未到过河南博物院。天气不好,适合室内参观。选住博物院东侧宾馆,3329公里。
河南是文物大省,博物馆像座金字塔,什么意思?查:以登封元代古观星台(见《2015自驾河南18》)为原型,上冠仰斗,取意:上承甘露、下纳地气。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平面图。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穿过幽暗的时空隧道。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迎面“与象共舞”雕像,据说是由“豫”字而来,推开文明大门。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作为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按历史顺序,分10个部分。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早期人类进化简表。郧县人时间与湖北博物馆不一致。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1、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距今10000—4000年。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了距今10500—8600年左右连续的史前文化堆积,揭示了先民从流动性较强的旧石器时代,逐渐过度到具有相对稳定的栖居形态的新石器时代的演化历史。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定居聚落——裴李岗文化时期。
因最早发现于新郑市裴李岗而得名,距今9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先民开始聚族而居、合族而葬、相对平等的氏族聚落生活,产生渔猎农耕并存的生业形态,并出现了原始信仰等精神生活。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石磨盘石磨棒最早的粮食加工器具,1977裴李岗出土。
用于原始粮食去壳碎粒,由于长期使用,盘面中部已被磨成凹弧形此类石磨盘与石磨棒常随葬在女性身旁,表明当时粮食加工的任务可能是由女性来完成的。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9000-7000年,出士的石器、陶器等与裴李岗遗址相近。
灵龟占卜獐牙随葬影响了后世东方部族的宗教习俗,而稻作农业又与江准同时期遗址一致,黄河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不同特征在准河上游的贾湖遗址中汇为一体,显示出中原文化包容兼收的最初形态。
贾湖遗址344号墓,墓主为壮年男性,随葬品33件,有龟甲、骨笛、骨叉形器、骨镞、骨镖、牙饰、砺石等。其中1龟甲骨叉形器上发现有契刻符号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贾湖遗址的墓葬、房基柱洞和灰坑出土多件龟甲,内装石子,是灵龟崇拜的物证。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刻符龟甲刻符文字起源提供了最早线索。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刻符石柄形器,出土于贾湖M330二次葬墓主人肢骨椎上,为石仗首,系巫师施法时的道具。墓主应为一老年女性巫师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陶人头1977年密县莪沟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采用捏塑泥片贴筑泥条盘筑等方式制作陶器。
红陶三足钵红陶圈足碗1978年新郑县裴李岗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红陶双耳三足壶红陶小口双耳壶红陶勺,出土同上。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城邑始兴——仰韶文化时期。
1921年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今7000-5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河南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处于平等社会阶层分化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心聚落、围绕中心聚落分布的多层级聚落形态以及作为中心要邑的最早版筑城址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巨变。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巩义河洛镇双槐树大型聚落遗址模型。距今约5300年,处于伊洛河汇入黄河黄河南岸台地。东西1500米,南北780米。有大型环壕中心居址公共墓地祭祀台等,周边多个遗址呈拱卫之势,是迄今发现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阶段、规格最高的都邑中心聚落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功能布局:3大型环壕、最早瓮城结构围墙、封闭式布局大型中心居址3处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迹,以及礼祀遗迹、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灵宝铸鼎原,相传因黄帝铸鼎而得名。分布有20多处聚落遗址,以北阳平西坡为中心聚落,呈现出大、中、小型分层的社会结构。
西坡105房址(距今约5500年)为回廊式建筑,可能是举行公共仪式的场所,具有原始殿堂的性质。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仰韶中后期与“早期中国”。
仰韶中后期的庙底沟类型(距今约6000年)向外强力扩张,形成了晋南豫西关中东部的核心区,黄河中游分布区,以及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仰韶文化邻近边缘区三层次结构文化共同体,基本具备了历史上早期中国的主要文化特征。
郑州古荥镇西山古城,距今5300-4800年,是目前所知黄河流域年代最早的城,也是最早采用版筑技术的城。
郑州大河村遗址分间式房屋基址,距今约5000年。是一组东西并列、大小不同、门向有别的连间排房,表明以小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产生。墙体釆用了“木骨整塑”的建筑方法。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淅川下王岗长排房,1971年发现,房屋分成20个小间,每间均有火塘。个体家庭的形成,标志着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濮阳西水坡龙虎墓模型,距今63005800年。上文提到,见《2017豫鄂渝湘1濮阳博物馆,原件在国博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骨笛——中华音乐史的奇迹。
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距今90007000年。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计算。经测试可吹奏七声音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乳钉纹红陶鼎——之滥觞。
1977裴李岗出土,距今90007000年,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鼎。手工捏制而成,表面乳钉既可加固器体,又可作为装饰。陶胎中有意加入粗粒砂,使其在高温下不会发生崩裂。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汝州洪山庙瓮棺合葬墓,距今60005300年,发掘于1989年。
发现多人二次葬的大型瓮棺合葬墓,共计13136座。葬具为大口直腹缸,底部一圆孔,缸上有雕塑绘彩装饰图案。这种用特殊容器收殓骨骸的二次葬,反映了该时期先民的丧葬习俗和原始信仰。合葬的方式是氏族社会聚族而居、合族而葬习俗的集中体现。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壁虎纹陶缸、彩绘鼓腹陶缸、人祖纹彩陶缸。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织丝治玉。荥阳市青台遗址发现的最早丝织品,将中原可考的织丝历史提到了今5000年前。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红陶蚕,距今7000—5000年,1972年淅川县下王岗出土。
骨针,距今7000—5000年,南阳黄山、汝州大张、郑州后庄王、淅川黄楝树等出土。
骨梭,距今7000—5000年,1965年淅川黄楝树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南阳黄山遗址墓葬内出土的玉钺骨镦2018年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玉石器加工作坊,出土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石器作坊的空白。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黄帝时期,以玉为兵玉钺从兵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仪仗用具,象征指挥权、统治权。
三件玉钺,距今7000—5000年。左出自南阳黄山,属独山玉;中右出自灵宝西坡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仰韶彩陶,最具特色。用等矿物颜料在陶器上绘制鸟兽鱼虫、花草树叶、日月星辰和几何图案等,表达中原先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万物的认知。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分布及影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6000年,以关中晋南豫西中心,是仰韶文化繁荣阶段的一种地方类型。彩陶纹饰,如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在广阔地域内的传播。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丰富的器型。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花瓣纹彩陶钵——花瓣纹与华夏渊源。
1956年三门峡庙底沟出土,距今70005000年。花瓣纹图案在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中较为常见。在古文字中“”的本义就是,有人推测这一普遍使用花瓣纹图案的氏族与“华夏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彩陶双连壶——五千年不变的情谊。
1972年郑州大河村出土,距今70005000年。红衣黑彩的两壶并列连接,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口相通。这种饮酒器在当今少数民族中仍有沿用,两人各衔一壶同时饮用,以作为友好、团结、联合及爱情的象征。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白衣彩陶钵,出土同上。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仰韶遗址的发现。安特生(18741960),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14年开始受雇于中国政府农商部矿政司,作顾问。他对仰韶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红陶束腰尖底瓶(中),距今7000—5000年,1958年郑州后庄王出土。
红陶尖底缸(右),同上。
双系黑彩红陶壶(左),距今7000—5000年,1956年郑州林山砦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
仰韶文化中期大汶口文化影响较大,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器型纹样与仰韶文化有诸多联系。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仰韶文化晚期,来自东方因素增多,如大河村遗址出现的背壶、浅盘豆、盉等,皆与大汶口文化有关。同时,仰韶文化晚期还受到南方屈家岭文化的较大影响,如禹州谷水河遗址含有较多屈家岭文化因素。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镂空灰陶豆屈家岭文化,距今5500—4600年),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镂空高圈足陶豆白陶鬶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郸城县段寨出土。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网格纹彩陶壶屈家岭文化,距今5500—4600年,1959年淅川县下集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涡纹彩陶壶屈家岭文化,距今5500—4600年,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涡纹彩陶壶屈家岭文化,距今5500—4600年,1965年淅川县黄楝树出土。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纹饰彩陶的发展在仰韶文化时期达到鼎盛,其分布以中原仰韶文化以及邻近的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此外在大汶口大溪屈家岭红山等文化中也广泛分布。这些区域内发现的彩陶纹饰既具备自身的文化因素,又表现出同源或相互影响的特征。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城邦林立——中原龙山文化时期。
中原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在黄河中游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这一时期万邦林立,筑城的普遍化、冶铜技术的出现,表明文明因素的产生,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新的组织形态,国家已现雏形,形成了以中原核心,不同层次的文化辐射圈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袋足陶斝(ji),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1959年偃师灰咀出土。
奇特的器型。夹砂陶制,侈口折沿,颈中部有一道凸弦纹,腹部斜直下部内收,平底下附三个袋状足。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查得:陶斝出现时间较早,相对于商周时期的铜斝,造型和用途上都有较大的区别。陶斝盛食器,可用来烹饪食物,而铜斝相对瘦高,为温酒器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裸体人物纹高足镂孔陶盘,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濮阳出土。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白陶鬶gu)——仿生的器皿。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巩义小芝田出土。
中国古代许多器具是是受自然界启发而创造的。是原始先民烧水温酒的容器。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陶鬶始见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龙山文化。这件白陶鬹高岭土烧制,形制似展翅欲飞的鸟,其文化因素来自崇尚鸟图腾东夷部落。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白陶鬶,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郸城县段寨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文明前奏——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与生活。
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农业、饲养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部落间的战争、结盟、服属、竞争变得激烈,社会分化加剧。酒器的明显增加、房屋奠基出现祭祀现象,证明当时礼制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中原华夏集团开始在文化融合中占据有利地位。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白陶鬶,龙山文化,1977年汤阴县白营出土。
红陶鬶,龙山文化,征集。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灰陶澄滤器,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郑州市西郊出土。
查:龙山文化时期到商代中原地区,常见这种器物。陶胎大多厚重,内壁刻槽口部有流。多种称呼:刻槽器、过滤器、刻槽盆、沉滤器、澄滤器。对这种澄滤器残存分析,检出细小淀粉,说明多种功能:研磨沉淀。今天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留了类似用具。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双耳箅(bì)流灰陶壶,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1959年汝州出土。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龙山文化陶器演变图示。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龙山文化遗址城址分布。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陶排水管道——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
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1980淮阳平粮台出土。在平粮台古城南门门道下的沟渠内、南城墙内外以及城内发现多组排水管道,每节管道两端口径大小不一,节节套合,便于向城外排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水管道。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平粮台城址车辙痕。平城内南部偏西位置,发现用碎陶片铺就的道路,在道路上发现了4条车辙痕,这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车辙痕迹。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前,铜渣,淮阳县平粮台出土。后,陶觚形器陶鬶,漯河市郾城区郝家台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骨器前排:兽面骨,郑州出土。蚌镞,巩义、偃师等地出土。骨鱼钩,偃师出土。
骨器后排:卜骨,济源市庙街出土。骨笄,汝州、巩义、南阳等地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期与分区表。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2、中原立国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定鼎中原——夏代
传位于,建立了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河南境内发现的一系列具有王都规模的城址与大聚落,揭开了夏代历史的神秘面纱。尤其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以及二里头文化辐射圈的形成,证明了夏王朝在中原建都的事实,表明中原地区在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重要地位。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禹启之都
文献记载,先后都于阳城阳翟太康失国为后羿所代,曾流寓洛汭(rui)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巩义花地嘴等遗址的发现勾勒出夏人的活动轨迹,为探寻夏代早期都邑提供了线索。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划分天下为九州,今河南一带为豫州。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末期诸多遗址中发现有洪水毁坏的迹象,证实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地区曾遭受大洪水的灾害。
西周遂公盨铭文98字,其中:“天命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
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乃通,并,东注之,于是于()豫州始可处也
羋加编钟,铭文载()()受命,帅之堵,有此南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登封王城岗,即元观星台一带,曾称阳城武则天封禅中岳后到此,说了声“大功告成”,更名告成县。《2015自驾河南18》曾到,一片树林,表面看不出什么。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王城岗出土文物,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印纹灰陶鼎(饪食器)、印纹灰陶罐(水器)、印纹陶甑(饪食器)。青铜残片,出土于一个窖穴内,应是青铜鬹腹底部的残片,是中原文明步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新密新砦古城,年代为龙山文化未期到二里头文化早期(距今约4000年)。由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设施构成,发现宗庙性大型建筑、骨器手工作坊。
禹州瓦店遗址,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奠基坑和左右对称的祭祀遗迹,出土有精美的陶酒器、玉鸟、玉璧、玉铲和卜骨等,奠定了后世都城左祖右社格局。瓦店遗址有可能就是大禹和夏代开国之君的都城——阳翟
巩义花地嘴遗址,位于嵩山以北的洛汭地区,距今约4000年。出土彩绘朱砂陶罐、玉璋、玉钺等礼器。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禹州瓦店出土文物,夏代,公元前2070—1600年。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磨光黑陶觚(g),酒器,制作规整,漆黑发亮,造型古朴,是龙山文化陶器中之精品。
细泥质磨光黑陶,使用轮制制陶技术制作,再用毛皮等材料打磨抛光。喇叭口,竹节式细长颈,扁腹,高柄圈足,在颈部和圈足柄上还装饰有凸弦纹。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卜骨、骨雕鸟头、玉铲、玉鸟。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多数学者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少康中兴之都
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巩义 稍柴、伊川南寨、荥阳大师姑、新郑望京楼等形成了对二里头夏都的拱卫之势,表现了政治上的主从关系。二里头文化集中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广泛吸收周边文化因素,呈现出向四方强势辐射的态势,奠定了早期中国国家形态的雏形,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乳钉纹铜斝(酒器),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征集。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乳钉纹铜斝,同上。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铜爵,偃师市二里头出土。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二里头文化陶器上的符号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灰陶象鼻盉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灰陶大口尊,漩涡纹灰陶饼。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夏末商初郑洛地区都邑和重要遗址。的周边存在着诸多与其关系密切的方国,近年来发现的郑州东赵大师姑、新郑望京楼等遗址,是夏王朝的军事重镇或方国。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东赵遗址,时代从夏代早期一直延续到东周时期,发现有大、中、小三座套叠在一起的古城,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中城,文化内涵丰富。
大师姑城址,是一处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大型城址,由城垣城壕组成,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地面保留有城墙的二里头文化城址。
望京楼遗址,发现了夏代晚期商代早期两座城址。其中夏代晩期城址位于商代早期城址外侧,并于商代早期废弃。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望京楼出土的窄流平底铜爵,伊川南寨出土的白陶封口盉黑陶壶形盉白陶爵,巩义稍柴出土的堆绳纹灰陶瓮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黑陶壶形盉,顶部封闭,称为封顶盉。顶盖前部有管状流流根部装饰对称乳钉,好似象鼻,又称为象鼻盉兽首盉。整体呈壶形,如昂首的雄鸡,造型别致,是夏人祭祀的重要礼器鸡彝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巩义稍柴出土的灰陶三足盘陶豆,镇平县征集的灰陶绳纹澄滤器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绳纹扁足灰陶鼎,饪食器,巩义稍柴出土。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夯土城垣围合的宫城。数十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以两座大型宫庙基址为核心纵向分布。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二里头遗址两座宫庙基址平面示意图。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1号宫庙复原模型。
位于遗址中部,高出周围地面约0.8米,略呈正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由大型殿堂廊庑庭院大门等组成。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外有檐廊。大门位于正南,面阔七间,有门塾和三条门道。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门三道”规制。有学者认为这是夏社遗址,与2宗庙构成左祖右社格局。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一座贵族墓墓主身上发现绿松石龙形器。中部有一铜铃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二里头出土的蚌镞海贝骨匕骨珠骨簪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带翼铜铃,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铜铃铜铃是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奠定了商周青铜乐器造型的基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有的带有玉质铃舌,可知其为有舌青铜乐器,诠释了最早的“金声玉振”。
这是墓葬中唯一的一件铜器,出土时位于尸骨的腰部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卜骨,石铲,石斧,石钺,石镰。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王都翼翼—— 商代
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建立商朝。商朝存在的500多年间主要在河南境内建都,郑州偃师安阳都发现了具有王都规模的遗址。商人敬鬼祀神,开始使用成体系的文字、铸造大量的青铜器,将中国的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商代疆域及商王世系表。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兽面纹提梁铜卣yu),酒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1982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
此卣体态修长,做工精美,通身饰以华美富丽的纹饰,是商代前期青铜器艺术的重大突破,为后期繁缛的铜器纹饰开创先河。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饪食器,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74年郑州市南顺城街(也注杜岭张寨南街,郑州商城遗址)窖藏出土。又称杜岭方鼎,两件,这是小件大件现藏国博,标注“在已发现的商代前期青铜器中体积最大”。
青铜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相传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该方鼎作为商代前期大型王室重器,提供了置帝都于中原的史实依据。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玉璋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郑州市杨庄出土。
淡青玉雕琢而成,扁平长条刀形,器身前端外张,斜刃微内凹,两侧内收,后部为阴纹直线雕,两侧雕有对称凸起的扉牙,涂有少量朱砂,内短窄,上有一穿孔,后缘稍内倾。当为文献中所载的牙璋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小口,沿外侈,长颈深腹,折肩,圆底,高圈足。颈部上端凸弦纹三周,弦纹下等距离装饰三个龟形图案,肩部、腹部装饰兽面纹云雷纹兽面纹采用微浮雕,眼、眉、鼻和口皆凸出器面。足部装了弦纹和三个字形镂孔。器身有范缝痕迹,铸造精细。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颈部有形图案,看法不一:新石器时代图腾崇拜中,吉祥繁衍的象征;可能是族徽;可能是最早的“”字。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原始瓷尊商代前期,公元前1600—1300年,郑州市人民公园出土。
鼓腹敞口,口沿折侈下斜,沿上有一周窄凹槽,长颈内收,圆肩,鼓腹,下部斜内收,圆底內凹。胎色灰白,胎薄且细腻坚硬。內外满施青灰釉,釉质稀薄有玻璃质感及光泽,并有轻微流釉现象。口沿內部和颈部有明显轮制痕迹,肩部和腹部拍印密集的细绳纹。该瓷尊的胎以高岭土烧制而成,虽然还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是目前发现的我国较早的瓷器之一。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都城遗址。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分内城外城内城有多座大型宫殿基址,是商王室贵族的生活居住区,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并有完善的供排水设施。外城中小贵族平民居住及墓葬区作坊遗址等。该城殿堂巍峨、工程浩大,其有序的规制为后世都城营建所承袭。
自左:征集的兽面纹铜鼎,郑州市白家庄出土的兽面纹铜鼎夔龙纹铜鬲夔龙纹铜盘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郑州商城平面图、基址。
一堆铜爵铜斝铜觚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兽面纹铜瓿(bù),兽面纹铜盉三牺铜尊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曲内铜戈直内铜戈兽面纹铜钺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象征王权兵权。此身饰兽面纹,双耳突起,镂空口中两枚兽牙上下交错,狰狞威慑。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切锯痕人头盖骨,骨料。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陶器。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郑州商城青铜器的三处窖藏坑都沿着郑州商城内城墙外侧埋设,推测与当时商王室的重大祭祀活动有关。均出土成组的青铜礼器,尤其是铜鼎,形制厚重、铸造精美,是王室青铜重器的代表:
1974年,张寨南街3件: 大方鼎2件,鬲1件。
1982年,向阳回族食品厂13件:大方鼎2件,大圆鼎1件,小圆鼎、尊和觚各2件,罍、卣、盂和盘各1件。
1996年,南顺城街12件:方鼎4件,斝、爵、戈各2件,簋、钺各1件。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南顺城街铜器窖藏坑发掘现场。该窖藏坑内祭祀礼器兵器齐备,体现了早期国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特征。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南顺城街窖藏出土的兽面纹铜斝(2件)、兽面纹铜爵(2件)、有阑直内铜戈(2件)、直边弧刃铜钺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的兽面纹铜圆鼎南顺城街窖藏出土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出土的云雷纹扁足铜鼎张寨南街窖藏出土的人字纹铜鬲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涡纹中柱铜盂,造型奇特。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偃师商城遗址,位于今偃师市区西部,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6千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发现了大城小城宫城,从小城大城的演变揭示其扩建的过程。延续约200年,城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是与郑州商城大体同时期的具有都邑性质的遗址。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郑州小双桥遗址,西北郊石佛乡小双桥村西南,面积达144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多处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坑青铜冶铸遗存,是继郑州商城之后的一处重要商代遗址。有学者认为这是《史记·殷本纪》所记仲丁所迁的隞都
小双桥遗址发现的朱书文字是早于殷墟甲骨文铜器铭文的书写文字,从字形、笔画、结构与表现手法来看,与甲骨文金文同属一个体系,有明显的承袭关系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朱书文字陶片。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兽面纹建筑饰件1989小双桥出土。正面为单线阴刻兽面纹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整体俯视呈型,正面近正方形,上下两边均向内折。左右两侧面近平行四边形,中间有竖长方形方孔,周围各饰一组龙虎搏象图,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我国发现最早青铜建筑构件。它既是宫殿木梁前段的装饰,也是加固木梁的构件。
前文编钟框架青铜簨头原型?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还有兽面纹建筑饰件?相同造型,没看错,标注是“”。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安阳殷墟
公元前1300年前后,盘庚迁都于(安阳),至纣王灭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地为都。清末甲骨文的发现,确定了殷墟的位置,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工作,在安阳洹河两岸约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发掘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墓葬区居民区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陶、玉、石、骨、蚌等遗物和十几万片甲骨,埋藏了三千多年的商代最后都城的秘密逐步被揭开。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殷墟遗址分布图。
洹北商城位于水北岸,略呈方形。四周夯筑的城墙基槽,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2150米,总面积约473万平方米,内有殿区房址墓葬灰坑水井等。可能是河亶甲所居的,或是盘庚所迁的
宫城位于商城南部偏东,南北长795米,东面宽超过515米,面积约41万平方米,城墙57米。宫城内有大型夯土基址,包括两处宫殿建筑基址。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位宫城中轴线南段,由北部的主殿东西配殿以及南部的门塾廊庑组成,呈“四合院”建筑样式,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商代宫殿遗址。
殷墟王陵区位于西北。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殷墟青铜器。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人们掌握着先进的铸造工艺,制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家国重器。殷墟所出品类众多的,造型威严凝重,纹饰诡谲神秘,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精华展品还是妇好墓出土青铜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造型独特,铸工精良,厚重端庄。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一枝独秀,随葬品达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青铜器共109件。看来妇好墓文物分成了三份,分别存于殷墟国博和这里。
兽面纹铜瓿。另件在国博,纹饰稍有不同。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妇好后母辛实为一人,妇好是生称,是庙号。
想来也奇怪,为什么妇好曾侯乙海昏侯都不算当时最为主要的人物,随葬品竟然如此精致豪华?应该源于其墓葬保存完整,而其他大墓则多被盗过,几千年丢失多少东西?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汽柱铜甑形器,饪食器。
中央有一个中空透底的圆柱,柱头做成花蕾花蕾表面有四个柳叶形的气孔。这种中间带汽柱甑形器非常少见。使用时腹腔盛食物,置于上,中盛水,利用上腾蒸汽将食物蒸熟。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妇好”铜方尊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妇好”铜方斝(ji)。器形高大,纹饰华美,整体以云雷纹为底,内底有“妇好”二字铭文。另件在国博
俯视略成方形,深腹,平底,口四边外侈,两短边中部各立有一方塔形柱钮。斝身四隅及三面中部均有凸起的扉棱,上段四面饰有蕉叶纹及成对夔纹,下端腹部四壁均装饰兽面纹。与两立柱垂直一侧饰有兽首鋬,鋬首上立两只大耳,双眼和鋬部部分纹饰锈蚀。器底四条四棱尖椎足,足上两瓮处饰成对夔纹蕉叶纹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精细到方塔形柱钮,四角扉棱、四面兽面纹纤细清晰。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四足立面,纹饰精美。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妇好”鸮尊,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形铜酒器,内壁有“妇好”二字铭文。两件,另件在国博
器物为写实的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利用两足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10多块,体现了商代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俗称猫头鹰。这只猫头鹰既形象又卡通,昂首、圆目、宽喙、小耳,耳羽大而弯曲,像兔子耳朵。两爪粗壮,双翅并拢,满布绚丽纹饰,尾部还装饰一鸮头
颈背为兽首弓形鋬手,头后部为尊盖立鸟夔龙盖钮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盖钮,立鸟在上,夔龙在后,拱身卷尾,纹饰纤细。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后母辛”四足铜觥,两件,另件在国博
简介:器身前部立兽状,后部鸟形(?)。盖与器身内均有“后母辛”铭文,母辛妇好,此器是商王武丁子辈对母亲妇好所制作的祭器。
整体造型独特,应是立状四足兽。不过后两腿羽翎纹,后两足为四趾,属鸟类,且后臀饰反向翅膀纹和下垂短尾。前足为兽蹄,前腿上部则雕饰着一条夔龙,夔首向下,尾巴上竖。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头部似马似牛。商代喜欢弯曲,类似鸮尊耳羽
从头至尾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器身。通体以云雷纹为底。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兽脊和胸下饰有扉棱,雕饰成长条龙状,尾巴卷曲。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尾部兽首鋬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殷墟最重要的出土还是甲骨文,已知中国最早成熟文字,这些殷商王室占卜记事,成为“中国最古老的档案”。
殷墟三次主要发掘的甲骨坑1936小屯村东北地1973小屯南地1991花园庄东地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花园庄东地共出土武丁早期甲骨1583片,其中有字甲骨689片,以大版卜甲居多,有刻辞的完整卜甲300余片。刻辞内容包括畋猎、祭祀、祈雨等商代贵族的占卜记录,为“非王卜辞”,开创了甲骨学研究的新领域。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复原。长方形竖穴墓,深5.7米,墓口长4.5米,宽2.883.04米。墓中出士各类器物共353件,其中青铜器291件,以兵器为主,礼器有41件。青铜器中38件铸有铭文,多数为亞址铭。墓主应为一地位显赫的武将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商代青铜器主要纹饰。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方国遗存。河南辉县温县灵宝息县等地同时期的遗存都具有显著的殷商文化特征,这些或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或是其封国方国
2006年,在郑州西北郊荥阳小胡村发现了一批晚商时期的铭青钢器,说明这一带在商代晚期存在一个驻守商都旧地、拱卫殿墟的舌族
温县在商代属于王室贵族田猎区。小南张村发一批商代青词器,部分铸有字铭文,说明徙族居地当在这一带。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息国是商王朝偏南的方国之一,是中原文化与南方交汇的重要地区。河南罗山县 蟒张乡出土的多件带有“”铭的青铜器,证明此处是商代息国的贵族墓地。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祖辛”铜卣,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65辉县褚丘出土。
盖内及器底均铸有“祖辛”二字铭文,是祭祀先祖的器物。说明辉县商王室京畿之地。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安阳殷墟各地发现的部分姓氏铭文对照表。
商代铜器铭文中的族氏名号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宗族组织及社会结构。铸有族氏名号的铜器流布情况,反映了中原王朝的影响不止于王畿、封国,更远及周边方国。这种影响,一方面是华夏族裔不断分支、迁徙所造成,另一方面是周边诸邦主动吸收的结果,体现了中原王朝极强的文化传播力和文明向心力。
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商王朝资源的有效控制。
商王朝对重要资源需求量非常大,主要包括和铸造青铜器的金属矿料等。铜料或来自湖北大冶铜绿山江西铜岭,有些来自云南永善金沙锡料也多来自南方。为了控制这些资源,商王朝设立很多军事据点,表明商王朝对重要资源的极强控制力。2023春节南游14河南博物院(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