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节南游13湖北省博物馆(下)

标签: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明梁庄王墓文物郧县人头骨武汉东湖 |
分类: 自驾篇 |
商末,楚人祖先鬻(yù)熊辅佐周文王成就大业。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熊绎(四代)于荆山,楚成为周王室经营江汉地区的重要力量。
立国之初,楚疆域不足百里。春秋(前770﹣前47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号为霸主。战国(前475﹣前221年),楚国实力达到鼎盛,位列七雄,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
楚本意荆条。楚人神话:鬻熊之妻妣厉难产,熊丽自其胁下生出,妣厉亡故,胁部被人以“楚”缠合起来,后人因此自称为“楚”。
商末,季连后裔鬻熊投周。周朝建立后,周王室依血缘亲疏和功劳大小分封。熊绎被封在荆山,封地“土不过同”,面积不过百里。
岐阳之盟。《左传》记载:周成王召集诸侯在陕西岐山南部会盟。《国语·晋语》:“昔(周)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矛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2011年,自随州叶家山B墓出土荆子鼎,印证了这次会盟。
随着楚人在江汉地区的扩张,威胁周江汉、江淮铜锡等资源输送通道,引发周王朝多次南征。约公元前977年,周昭王征伐荆楚,溺死于汉水,周王室在南方的控制力大为削弱。此后,楚人在江汉地区的影响愈加扩大。
周夷王时,王室衰微。楚公熊渠以“不与中国之号谥”为名,分封三个儿子到“江上楚蛮之地”为王,在江汉间发展,文化上却兼有中原和土著的特征。
万福垴遗址位于宜昌,出土了大量陶器和包括铜鼎及楚季宝钟在内的一批青铜重器,以及石器。遗址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中期。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人则继续向汉东、江淮和江汉平原扩张。楚武王姻邓伐随,灭权置县,僭号称王,成为汉东霸主。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顺势都郢,经略江淮,抗衡强齐。楚庄王行韬晦、重农商、联秦齐,与晋争霸,陈兵周郊,问鼎中原,终成五霸之一。

证明曾随一家的楚王媵随仲芈加鼎在这里,来自民间征集。内底铭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随仲芈加飤緐。其眉寿无期,子孙永宝用之”。
唐子铜鈚,春秋,2001年郧县肖家河村出土。
楚王孙渔之用矛,2000年荆门左家3号墓出土,铭文中的“王孙渔”,可能是楚国司马子鱼。
楚墓中多有漆木器出土,其中相当数量的是漆木礼器,多为仿铜礼器而制,成组出现。
俎豆,祭祀、宴飨时用于盛载食物的礼器,为祭祀、礼仪活动的代名词。豆装腌菜、肉酱、庶羞等,置于俎上。
玉礼器,是两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种类之一,是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
重器,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枣阳九连墩B号墓。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
镶嵌纹铜敦,性质特别,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纪南城位于荆州城北纪山之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前,楚国都于此。考古资料显示,纪南城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为夯土筑成,周长15506米,城内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迄今已发现的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城。现已发现城门7处,其中水门3处。城内宫殿、手工作坊、居民等分区清楚,其中宫殿区台基有三组,或分别是宗庙、寝宫、朝堂。
陶井圈,1975年纪南城龙桥河西段水井出土,以泥土烧制,多节陶圈套叠起来即可砌成筒状的井。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位于湖北大冶。发现古代矿井包括竖井、平巷、盲井和斜巷。开采年代早到商代,晚到战国至西汉。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矿冶遗址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冶炼水平最高、内涵最丰富,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最高的采冶水平。11号矿体曾清理出春秋时代炼铜竖炉8座。

楚人饮食起居挺讲究。
华丽的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lián),1986年荆门包山B号墓出土。可惜窄长、隔着玻璃,拍不清楚。
出行图实际是漆奁外壁一周漆画,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画中用土黄、桔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

漆奁,大约出现于战国中后期,主要作为盛妆器。最初的奁,除了用来盛装梳妆用具之外,还用来盛放食物和其他用品。这件圆奁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妆奁。发现时,里面还装有花椒、铜镜等梳妆用具。目前仅存漆皮。
楚国贵族丧葬与当时中原葬俗基本一致,但在墓圹形制、葬具、头向、随葬品种类及组合等方面有自身特点。
髹漆木雕辟邪,2002年枣阳九连墩B号墓出土。以整条木根雕刻而成,有五枝,其中右侧上部一个前端上伸、一份侧出的分枝均雕刻成龙首状,另外三个下垂的分枝均雕刻成兽蹄状;并在一个分枝处和后部兽蹄以上各浅浮雕龙首。满髹黑漆地。背部表面及龙首、身体部位髹红漆,或红、黄彩绘鳞片纹。


朱绘木雕伏虎,1986年荆门包山B号墓出土。头伏地作匍匐状,卷尾,背上压一木条,木条与虎背分别凿相对卯眼,用长方形木片榫卯结合。虎身和虎尾分别制成,尾上有榫与身榫卯结合。虎首雕眼、耳、鼻、嘴,虎身雕刻卷云纹和带纹,原通体残存朱绘痕迹。

镇墓兽,是春秋战国时期高等级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多以漆木制成,少数为陶木或铜木复合,通常由头身、底座和头顶榫接的鹿角三个部分组成,其功能可能是辟邪、厌胜。
龙整体圆雕成伏卧状,龙首瞪目前望,身下盘卷着两条大蛇,两蛇由龙尾游逸伸向龙首两边翘首前望,其上各站立一小鸟,龙背上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凤鸟,其背上插着一对鹿角。通体髹黑褐色漆,龙身用红漆绘鳞纹,凤与鸟绘卵点纹、鸟羽纹、波浪状纹。鹿角上用黑漆绘卷云纹。


卧鹿,汉阳楚墓出土。
楚国贵族使用的棺多经过髹漆彩绘,漆棺纹饰体现了楚人信巫好鬼的风俗特征。楚地墓室常常处于饱水状态,加之用膏泥密封,有利于漆棺的保存。考古出土较为完整的有包山B号墓漆棺、严仓1号墓漆棺、九连墩B号墓漆棺等。


严仓1号墓漆棺彩绘。2009年10月,配合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对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的严仓墓群獾子冢(1号墓)和西部车马坑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据出土竹简材料等考证,墓主人是楚国晚期的楚怀王大司马悼滑墓。
楚简。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楚国故地发现了大量战国时期的简牍,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0多批、10万字以上。内容有卜筮丧葬记录、司法行政文书和典籍文献等,丰富了人们对先秦文化的认识,极大改变了先秦学术史。

《太一生水》竹简,1993年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有字竹简730枚,内容为先秦典籍,共18篇。其中,《太一生水》主要论述“太一”与天、地、四时、阴阳的关系,夹杂了先秦道家、阴阳家的思想。
《老子》抄写于战国中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按形制分三种,存2016字,大部分文句略同于今本,不分道经和德经,与传世本相比,没有关于道的理论,以及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阐述,没有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与儒家学说相抵悟的内容,或是楚国官方的传习读本。


彩绘漆木棋局,2000年荆门左冢3号墓出土。
原有四足,同出有两块作行棋之用的小方木。平面以红漆绘“ 长 ”、“
+ ”、 “O”、“口”构成棋道。沿棋道书写文字共184个(脱1字),每一单元41个。文字内容有“强弱”、“顺逆”、“美恶”、“刑德”、“几天”、“几鬼” 等,显示该棋局或有占卜天象、人事的用途 。

蟾蜍座凤鸟羽人(仿制品),原件藏于荆州博物馆,2000年在荆州天星观B号墓出土。
神树(仿制品),原件在荆州博物馆,2000年在荆州天星观B号墓出土。
古人把世界分成天地人三界,并认为树是沟通三界的梯子。《山海经》记载神树是生长在大地中央、供众神上下的“建木”。本件器物模拟自然之树,并髹漆雕刻出鸟、虎、猿、蛇、螺等28个动物,它们应是巫师沟通天地的助手。


人擎铜灯,1986年荆门包山B号墓出土。遣策记为“二烛銿”。由灯盘、柱和铜人两部分组成。铜人头挽右髻,发髹黑漆,宽额,浓眉大眼,直鼻,小嘴,圆颌,耳微外侈。右衽,广袖,博带,深衣,左手扪胸,右手执灯,其下接方形座,二柱之间榫卯结合。柱座上铸四分蟠螭纹,深衣下摆错红铜勾连纹。
人骑骆驼铜灯,1965年江陵望山B号墓出土。由豆形灯与人骑骆驼形灯座两部分组成。铜人昂首直腰骑坐在骆驼上,头部较大,面向正前方。圆胖脸型,铸有向脑后梳的发纹。两手屈肘前伸,托住管形铜圈,以承插灯柄,双腿屈膝弯足贴于驼身两侧。骆驼头前伸,弓背垂尾,四足立于长方形铜板上。骆驼为北方、西域所产牲畜,本件器物是楚国与异域商贸交流的物证。


彩绘漆木龙蛇花瓣盘,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墓出土。
漆器太多,看总结吧。
楚国漆器的纹样装饰极为优美,富于变化,主要纹样有菱形纹、云纹、卷云纹、云雷纹、几何形纹、龙纹、凤纹、蟠螭纹等。在一些高级贵族墓中出土的个别漆器上,还绘有以人物为主体,鸟兽、花草、树木、车马等作陪衬的场景画面。

织品也多,选一件舞人动物纹锦,1982年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
跳跃挺大,三楼另一展厅为明代梁庄王珍藏展,实际为梁庄王墓出土文物展。
梁庄王朱瞻垍(jì)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九子,宣宗之弟,爷爷朱棣。就藩湖广安陆州(钟祥,与嘉靖帝什么关系?)。2001年葬墓发掘,出土葬品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1400余件,仅金器重量即达十余公斤,珠饰宝石多达3400余件,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未见。


朱瞻垍,于永乐二十二(1424)年封梁王,宣德四(1429)年就藩,正统六(1441)年去世,谥“庄”。正妃子纪氏早夭,继妃魏氏,夫人张氏,身后无子(与嘉靖无关),有两女儿。
“梁庄王圹志
王讳瞻垍,仁宗昭皇帝第九子,母恭肃贵妃郭氏。生于永乐九(1411)年六月十七日,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册为梁王,宣德四年八月之国湖广之安陆州(钟祥),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以疾薨。讣闻,上哀悼之,辍视朝三日,命有司致祭,营葬如制,谥曰庄。妃纪氏,安庆卫指挥詹之女;继妃魏氏,南城兵马指挥亨之女;女二人。王以是年八月二十六日葬封内瑜坪山之原。呜呼!王赋性明达,资度英伟,好学乐善,孝友谦恭,宜臻高寿,以享荣贵。甫壮而逝,岂非命耶?爰述其概,纳之幽圹,用垂永久云”。


明代前期的黄金。太祖认为金银矿最为民害,禁止民间以金银贸易。洪熙年间(1425,就一年),民间金银流通受到严格限制,有限的黄金基本成为皇室成员及高级贵族的消费品。外国贡金及海外采买黄金是明前期用金来源之一。
金箸,出自银提梁罐内。中部铸六道竹节纹。每支箸柄二十六字铭文:“银作局永乐贰拾贰(1424)年拾月内改造捌成色金壹两伍钱柒分伍厘”。
金匙,出自银提梁罐内。饰有七道竹节纹。金匙柄背面二十字铭文“银作局洪熙元(1425)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贰两伍钱”。
金茶匙,细长匙柄上饰有二十二道弦纹,匙叶轻薄,形若一枚杏叶,叶心图案为团花,花心为一朵镂空小簇花。
出土金锭两枚,皇帝赏赐给梁庄王的定亲礼物,与他先后两次婚姻有关。万历《明会典》:亲王的定亲礼物有“金五十两”。
出土银锭8枚,大、小各4枚。大银锭属于王的随葬品,小银锭属于王妃的随葬品。四枚大银锭是朝廷赏赐给梁庄王的定亲礼物。万历《明会典》:亲王定亲礼物有“花银四百两”。四枚“伍拾两”花银,共计二百两,不足“四百两”之数。
一枚铭文“内承运库花银伍拾两。严一等”。
梁庄王墓出土一套瓷锺,由青花龙纹高足碗、金盖、鎏金银托盏组成,按铭文称锺。
金锺盖,盖面饰龙赶珠纹和云纹,顶端有一宝珠纽。盖口沿内壁铭文“承奉司正统二(1437)年造,金锺盖四两九钱”。此盖含金量91.74%。
棺内除有金板、银板随意剪裁的金、银片外,还有金、银钱。
一套三件酒具:
金爵,原置于鎏金银爵盏上,出土时已脱落。金爵口外饰一周云纹,盔头饰龙首纹,一足内侧铭文“成色金四两叁钱伍分重”。
银爵,大致同上。流下左右二足内侧各铭文“外度金三分”、“银三两玖钱”。
金素杏叶壶,斟酒之器。底部铭文“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成造,捌成伍色,金贰拾叁两,盖嘴攀索全外焊壹分”三十字。执壶造型仿自伊斯兰金属器,也影响了同期的瓷器造型(参见前文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中执壶)。
亲王礼服有衮冕与皮弁服,便服有常服与保和冠服。
冕冠,是衮冕服制中的礼帽。永乐三(1405)年规定,亲王冕冠前后各九旎,冕旎串珠应有五色。梁庄王墓所出的冕冠,串珠颜色仅四种。出土时冕冠诞板(冠顶板)和冠卷(冠周沿)已朽,尚存140件金玉附件。据山东鲁荒王冕冠复原。


帽顶,是笠帽顶部的饰物。笠帽是一种有大沿的帽子,元代王公贵族以戴笠帽为常。明代,笠帽作为王公贵族的燕居之服被保留下来。依佩戴者的身份等级,帽顶可用玉、金、银、玛瑙、水晶、香木等装饰。
梁庄王腰带不少。明代腰带有革带、束带和绦带。革带是衮冕服的组成部分,束带则属于常服。\
白玉吐鹃带,原本或为金皇室用品,经历过改制和转赐。
金镶青白玉带,一件“辅弼”鎏面上刻有“金拾壹两玖钱外底板银叁两陆钱”十四字铭文。
亲王礼服配饰。
青白玉素面圭(中),属梁庄王随身握持的随葬品,出土另两件青玉质素面圭置匣备用。玉圭是祭祀、朝觐、婚聘、外交等场合礼器,尺寸、纹饰皆遵循礼制规定,永乐三(1405)年规定亲王“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
明初宫廷延续元代崇信藏传佛教的传统,之风大致始于永乐朝。梁庄王墓中出土的大量藏密文物。
大黑天,原是印度教湿婆神的忿怒形化身,佛教吸收其为护法神。藏传佛教认为大黑天是大日如来降伏恶魔而示现的忿怒药叉主形象,又集战神、福神、冥府神、财宝神等于一身。元代中原汉地流行的是萨迦派二臂大忿怒相的大黑天,明代宫廷仍有延续。


自洪武末年,藩王始与平民联姻。继妃魏氏是襄阳县民魏亨之女,宣德八(1433)年被册封为梁王妃,于是命其父为南城兵马指挥。
墓志铭:“梁庄王妃魏氏,南城兵马指挥亨之女,母陈氏,生有淑德。宣德八(1433)年七月初三日册为梁王妃。正统六(1441)年正月十二日,王以疾薨,欲随王逝。承奉司奏,蒙圣恩怜悯,遂降敕旨存留,抚养王二幼女,仍主王宫之事。 景泰二(1451)年三月十七日以疾薨,得年三十有八,无子。以薨之年九月初七日,葬封内瑜灵山之原,同王之圹。于乎!妃生于文臣之女,选配王室,正当享富贵于永久,而遽以疾终,岂非命乎!岂非命乎!爰述其概,纳之幽圹云,谨志”。

册文88字:“维宣德八年,岁次癸丑,七月壬子朔,越三日甲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制,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朕弟梁王,年已长成。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今特授以金册,立为梁王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哉”。

金钑花钏,是宋元以来流行的缠钏,由数道圆环相叠而成的女性腕饰。金镶宝石镯,活销式开闭手镯。钏、镯原置于王妃棺内一件漆木匣中。
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作为省博物馆,曾侯乙与曾国占了重头,楚国八百年、梁庄王墓文物也是精彩,确实也看累了。好在其它展厅相对较小,拣感兴趣看看。
青釉薰笼,三国,1991年鄂城饮料厂1号墓出土。
郧县人展。
郧县人是长江中游发现的旧石器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类型。1975年在湖北郧县梅铺龙骨洞中首先发现四枚人类牙齿化石,特征与北京人相似。伴生动物化石表明,其所属地质年代要早于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两具人类头骨化石。伴生动物化石表明,地质年代属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多地区进化论提供了新证据。
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京山屈家岭最先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距今5000—4500年,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西陵峡、河南西南和湖南北部。
黄梅卵石摆塑龙。1993年在黄梅县焦墩合九铁考古遗址中发现距今6000年的卵石摆塑龙,它是长江流域首次发现。龙身长4.46米,高2.26米,东西走向,由大小不等、各色卵石摆塑而成。其头西尾东,鹿头、鱼尾、蛇身、兽爪,龙首高昂,张口吐舌,单角上扬,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鳍,腹部有四足。周边另塑有鱼、蛇、龟等。应是当时人类动物崇拜的反映。
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位于武汉黄陂区黄龙湖畔,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米。东北高地建有宫殿基址,已发现2座坐北朝南、前后平行排列的大型宫殿基址。城外分布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
摇响器,摇奏体鸣乐器。一般为陶质,体小便于手握,以球形或半球形者居多,内含陶丸或石粒,通过摇奏发声。受到枯叶、干果或其籽粒随风摇响的启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发声器具。表面常见模拟绳索穿缀的刻划装饰,与同时期的陶网坠,陶纺纶等相仿。多见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


陶铃,新石器时代,1955年天门石家河三房湾遗址出土。
陶鼓,新石器时代,1977年房县七里河遗址出土。
又一件重器,崇阳铜鼓,商代,1977年湖北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河边发现。
击奏体鸣乐器。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悬鼓”。郑玄注“足,谓四足也”。崇阳铜鼓,为青铜仿木框足鼓,鼓腔两端边缘饰3周乳钉纹,为仿蒙皮木鼓鼓钉。鼓腔横置,腔底设座,座下设4足,系青铜一次浑铸而成。通体饰阴刻的云雷纹,前后两面饰饕餮纹,双眼圆睁,炯炯有神。

崇阳铜鼓,迄今所见最早的铜鼓。由鼓身、鼓座和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也是国内保存的唯一一件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铜鼓。
雨台山律管(复制件),战国中期,竹,1986年江陵雨台山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