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曾国历史曾随一家西周春秋 |
分类: 自驾篇 |
1965年冬,越王勾践剑出土于现荆州八岭山东北的望山1号墓,东南距楚郢都纪南城约7公里。
剑为百兵之君。考古证明,早期的青铜剑多出现在北方草原文化遗址和西南巴蜀地区;西周早期,中原开始出现;春秋战国,剑的使用和铸造工艺极大发展。
商代铜剑:商周时期盛行车战,战车上主要使用戈矛等长兵器。此时的青铜剑都较短,且主要发现于贵族墓中,应是高级贵族的护身兵器。商末,西南的巴蜀地区产生了扁茎剑。这类青铜剑较短,形似柳叶,也被称为柳叶形剑。
西周铜剑:商末周初,扁茎剑流入周王朝统治区域。陕西长安张家坡、河南洛阳北窑、北京房山琉璃河、湖北随州叶家山等西周早期墓地,都有青铜剑出土。自西周早期,浙江、江苏等地出现圆茎、有格的早期吴越式剑。越王勾践剑即由这种类型的剑发展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铸剑技术发达,吴越之剑驰名天下。文献著录与考古发现的吴越有铭青铜剑,吴国将近40件,越国超过70件,铭文显示剑主多为王室成员。春秋战国时期,吴越青铜兵器常见菱格形纹饰。
越王勾践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采用了高超的铸造和装饰工艺,主要体现在剑体铸造开刃、铭文制作、剑首同心圆成型、剑格镶嵌的玻璃等。历经而千年不锈,仍能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
典雅高贵。
网上扒图。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之后展馆又回到曾侯乙的历史探索:曾世家。
文献中的鄫国和缯国:《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的鄫国位于今山东,为鲁国附庸,襄公六(前567)年,莒人灭鄫。《国语·郑语》韦昭注:“缯,姒姓”。《竹书纪年》:“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殺王”。
曾姬无卹壶,1932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现存台北故宫。铭文:“唯王廿又六年,圣桓之夫人曾姬无卹,吾安兹漾陵,蒿间之无匹,用作宗彝尊壶。后嗣用之,职在王室”。
苏家垄位于湖北京山市坪坝镇西北约200米。1966年修水渠,发现青铜器97件。列鼎是指形制与纹饰相同、大小相同或递减的一套鼎。西周中晚期开始,贵族按照身份等级不同,使用奇数鼎,并与偶数簋配合。按文献: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而苏家垄列鼎为窃曲纹铜鼎,九件。
苏家垄出土的七件铜簋与九件铜鼎原属不同的礼器组合,被拼凑作为墓主人的随葬品。
曾仲斿父铜壶,出土两件,另一件现藏于国博。器型厚重,呈椭方形。壶盖饰一周镂空环带纹,壶身饰三周环带纹,壶冠及颈内壁铭文:“曾仲斿父用吉金自作宝尊壶”。
随州市的均川熊家老湾与万店周家岗,上世纪70年代都曾发现曾国青铜器。
熊家老湾位于均川镇均水之北的山地与坡地之间,1970年、1972年两次出土青铜器,其上有“曾伯文”、“曾仲大父口”、“黄季”等铭文。
其中,黄季嬴铜鼎,铭文“黄季作季嬴宝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从青铜器铭文看诸侯国的婚姻关系:贵族之间通婚常用青铜器作为陪嫁。这种陪嫁的青铜器称为媵(yìng)器,媵是送的意思。媵器铭文往往表明女子的国名、族姓。盟国之间常常通过婚姻加强相互之间的关系。

曾侯乙墓的年代。曾侯乙编钟下层正中,挂着楚王熊章镈,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前433),返自西阳,楚王熊章(楚惠王)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著录的两件“曾侯钟”铭文(原钟已佚),也记录了楚王熊章于在位第五十六年制作了一套编钟,赠予曾侯乙,陈列在曾国宗庙,其这件镈后随曾侯乙下葬。所以,公元前433年是曾侯乙墓年代的上限。


擂鼓墩2号墓,西距曾侯乙墓102米,1981年7月发掘。竖穴木椁墓,墓口长7.3米,宽6.9米。墓内遗有一具双重主棺和一陪葬棺的痕迹。随葬有青铜乐器、礼器、杂器、车马器及陶器、玉石器等类,计2770余件。其中有体现墓主身份的九鼎八簋、三十六件编钟和一件“盛君萦之御”铭文铜簠,未见兵器。墓主可能是曾侯乙夫人。

史载中的随国。同期汉水以东还有个随国,“汉东之国随为大”,“应、蔡、随、唐,皆姬姓也”。历史上的楚随关系。其中,公元前506年,吴伐楚,楚王逃往随,随助楚人复国。
郭家庙墓地。
2002年、2014年在枣阳市郭家庙发掘的曾国墓葬和附近的城址,证明这里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曾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郭家庙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2002年至2003年、2014至2016年,分两次发掘,清理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曾国墓葬134座、车马坑3座、车坑3座、马坑3座。

郭家庙出土文物展出不少,总觉没有曾侯乙的精致。
叶家山是早期曾国国君和贵族的墓地。
65号墓,位于墓地中部,墓主为曾侯谏,葬具为一棺二椁。随葬品主要放置于墓内的二层台上。青铜礼器放置在西南角二层台上;青铜兵器放置在南部二层台上;青铜酒器和漆木器放置在东部二层台上;陶瓷器放置在东北角二层台上;铜钺、铜鍚等兵器和车马器置于椁室内;玉佩饰置于内棺中。
28号墓是一座曾侯墓葬,西部有斜坡墓道。葬具为1棺1椁。随葬的器物主要放置于二层台上:北部放置青铜礼器,其中青铜酒器集中摆放于一长方形漆案之上;东部以放置青铜兵器、漆木器为主;原始瓷器和青铜车马器则置于南部。此外二层台四壁均立有长方形漆盾牌。椁室内摆放车马器和兵器。玉器放置在棺内。

叶家山有精品。
曾侯谏铜鼎,2号墓出土。浅分裆,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内壁铭文:“曾侯谏作宝彝”。兽面分裆鼎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常成对出现。此类曾侯谏铜鼎在叶家山墓地2号墓、28号墓各出土一对,大小、形制、铭文相同,应为同批铸造,被分置于不同的墓葬之中。


兽面纹铜罍,28号墓出土。器盖饰一周兽首、夔纹相间的纹饰带,此类纹饰布局在中原青铜器上较为少见。器身上腹饰大嘴卷尾夔纹,下腹为四组兽面纹,圈足为长尾夔纹。器底附有悬铃。
曾侯谏铜盉,28号墓出土。装饰风格繁缛华丽,浮雕圆雕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是商周青铜器中罕见精品。
除三素面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满花纹饰。器盖立一兔形钮,盖面饰两组牛角形兽面纹。颈部以牛纹为饰,腹部大面积牛角形兽面纹,爬行龙纹分列两侧。鋬部饰一兽首,双耳宽大突出。流上攀爬一龙,龙口作流口。器盖内壁中央、鋬内测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曾侯谏作媿铜肆壶,28号墓出土。可能是陈列于祭祀仪式中的器物。
盖沿饰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亦为龙纹。出土时,器盖捉手、壶颈及圈足,均有一周朱绘纹带。盖内及壶内壁铭文“曾侯谏作媿肆壶”。
盘沿上及内壁有清晰的人字形席纹痕。盘内壁中央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立鸟兽面纹铜罍,27号墓出土。盖上立有一只昂首凤鸟,展翅欲飞。盖顶至圈足,均设四道扉棱。盖面饰兽面纹,角尖旋卷高出盖面,兽角下饰有蛇纹。双耳侧立兽首,颈部伸出全雕兽首,兽首均有象鼻。腹部饰兽面纹,圈足饰龙纹。器底附有悬铃。


叶家山111号墓,位于叶家山墓地南部中心处。西部有斜坡墓道。葬具至少为1棺1椁。二层台四壁立有大量长方形漆盾。其北部分类放置青铜食器、酒器、水器,东部有漆木器和原始瓷器,铜兵器位于南部,西部则是青铜编钟和少量铜兵器。棺内主要有车马器和玉器。111号墓墓主为曾侯犺,是目前已发现的墓室规模最大的西周早期墓葬。


铜钖,111号墓出土。


半环形龙纹铜钺,叶家山墓地111号墓出土。
111号墓出土了三件半环形钺,形制基本相同。本件器身饰半环形龙纹,椭圆形銎作龙首。叶家山墓地65号墓、
甘肃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也出土有形制相同的半环形钺。不同于一般的斧形钺,它应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器型,往往为国君一级的贵族所用。

盘龙兽面纹铜罍,111号墓出土。圆盖隆起,盖顶有一圆雕蟠龙。兽首形半环耳下部作象鼻状卷起,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夔纹。腹部以大兽面纹为饰。这种带有高浮雕装饰的罍只见于周文化边缘地区,如四川彭县竹瓦街和辽宁喀左等地。

问题:65号墓、2号墓、28号墓都出土了曾侯谏或其夫人的青铜器,哪一座是曾侯谏墓?
28号墓,虽然出土了曾侯谏及其夫人的青铜器,但还有许多无名曾侯的铜器。且其夫人墓27号墓没有出土曾侯谏及其夫人的铭文青铜器。因此28号墓不是曾侯谏墓。
2号墓,虽然出土了曾侯谏及其夫人的青铜器,但出土文物组合特征表明墓主为女性,因此它不是曾侯谏墓。
65号墓,虽然出土了的曾侯谏铭文青铜器数量少于28号墓,但“曾侯谏”是唯一反复出现的器主铭文。
兽面蕉叶纹铜鼎,简单古朴,端庄大气。
叶家山111墓出土象牙,是首次出土完整象牙的西周墓葬。《诗经·鲁颂·洋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意思是被征服的淮夷献来珍宝,包括大龟、象牙、美玉和青铜。象牙在商周时期被高级贵族用于祭祀和制作奢侈品。在相当于商代晚期的四川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中曾出土大量的完整象牙,而中原地区考古遗址则多见牙雕制品。


曾国的始祖。叶家山111号墓中发现了一件“犺作烈考南公”铭文铜簋。铭文说明这件簋是曾侯犺为其父南公所作,曾国是南公家族的封国。
麻于铜卣,126号墓出土。全器满花,以云雷纹为地。提梁饰蝉纹,提梁两端圆雕兽头作牛首。盖顶有菌状钮,盖面饰兽面纹。盖及器身有四条纵向扉棱。颈部饰龙纹带一周。腹部饰兽面纹,兽尾下两侧各饰一凤鸟纹。圈足饰蛇纹带。

麻于铜尊,126号墓出土。外壁有四道纵向长扉,纹饰从上至下分三段,上段颈部饰蝉纹和鸟纹,中段腹部和下段圈足饰兽面纹。器内底铸铭文“麻于肇畜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册”。
尊和卣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常见的酒器组合。麻于尊、卣通体纹饰精美繁缚,是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精品。

解谜曾国。
文峰塔墓地,位于随州市区东部一条南北走向长约850米的无名岗地的南端,属于义地岗墓群。其西距厥水与涢水交汇处约2900米,南距涢水约1400米。2009年以来在此发现了曾侯與墓等曾国墓葬。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考古工作者又在此发掘了东周墓葬54座、车马坑2座和马坑1座,清理出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晚期文物1千余件套,其中部分铜器有“曾”“曾子”“曾孙”等铭文。

奇铜升鼎,文峰塔墓地29号墓出土。腹部饰连续式的卷龙纹,下部有三周垂鳞纹。器内底铭文“奇之升鼎”。
曾侯與甬钟单独陈列,文峰塔墓地1号墓出土。
甬钟,合瓦形结构,因上部平面舞部之上立有(八棱)甬柱,而区别于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
曾侯與一号甬钟铭文摹本及释文:
“惟王(周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括(kuò)上庸,左右文武,挞殷(商)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变,而天命将误。有严曾侯,业业厥圣。亲搏武功,楚命是静。复定楚王,曾侯之灵。穆穆曾侯,庄武畏忌,恭寅斋盟,代武之表,怀燮四方。余申固楚成,改复曾疆。择台吉金,自作宗彝,龢钟鸣皇,用孝以享于台皇祖,以祈眉寿,大命之长,其纯德降余,万世是尚”。
《左传》的吴师入郢之战和昭王奔随:
曾侯與甬钟铭文与文献互证,曾国即随国。
钟铭记载曾侯與的祖先为周人始祖后稷,因此曾国与周王室同为姬姓。文献记载,随国为姬姓。两国族姓相同。
钟铭记载在吴楚战争中,曾国为楚国的盟国,协助楚王复国。文献记载,随国作为楚国的盟国,在此次战争中庇护了楚昭王。两国史实相同。
曾侯丙墓。文峰塔18号墓的墓主为曾侯丙,其年代略晚于曾侯乙墓。墓坑平面呈亚字形,墓坑南部有一长方形阶梯墓道,残长6.6米,共有15级阶梯。墓口南北长16.6米、东西宽15.6米,墓口至墓底深9米,墓坑四周设有三级台阶。葬具为木质1椁3棺,椁室呈“中”字形,分东、南、西、北、中五室,仅东室未被盗掘,出土有70余件铜器。在墓坑的东西北三面各有一个2x2米的方形附坑,这一墓葬形制为过去所不见。

鉴缶是组合器,由鉴、缶两件器物组成,有冰酒、温酒的双重作用。四只龙形爬兽攀附于圆鉴上。器身满饰错金三角勾连云纹,并镶嵌绿松石,装饰风格繁缚。鉴盖附两个提环,饰镂空蟠螭纹。缶放置于鉴内正中,器身满布错金三角勾连云纹,镶嵌的绿松石多已脱落。缶盖有一盘形捉手,器身两侧设铺首衔环。

曾伯克父铜鼎,春秋早期。上腹饰重环纹,其下有一周凸棱,下腹部素面无纹。器底有烟炱痕迹。器内壁铭文:“伯克父甘娄乃执干戈,用伐我仇敌,乃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耇,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大意:伯克父甘娄用讨伐仇敌所得的吉金制作了此鼎,用以祭祀祖先,祈求长寿。
曾伯克父铜甗,甑、鬲分体。上部为甑,附耳,颈部饰窃曲纹,底部饰夔纹。下部为鬲,附耳与器身有连接梗,三足作象首形。器底有烟炱痕迹。内壁铸有铭文“唯曾伯克父甘娄乃用作旅甗,子孙永宝”。
曾伯克父铜盨,两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盖顶有四纽,腹部立有两兽形耳。盖顶部饰夔龙纹,盖器口沿饰窃曲纹,盖顶、器身下腹部装饰瓦纹,圈足以垂鳞纹为饰。盖内及器内铭文“唯曾伯克父甘娄乃用作旅盨,子孙永宝”。
曾伯克父铜壶,两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盖顶中心饰凤鸟纹。壶盖饰垂鳞纹与窃曲纹。壶身从上至下皆以纹饰带装饰,层次分明。颈部饰环带纹与窃曲纹,肩腹部饰瓦纹、窃曲纹与蝉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内及器内铭文:唯曾伯克父自作宝飤壶,用匄眉寿黄耇,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2015年至2017年,对苏家垄墓地南部岗地考古发掘,清理了墓葬101座、车马坑2座,发现青铜礼器500余件。确认这是一处包括墓地、居址、冶炼作坊的曾国大型城邑,遗址时期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曾伯桼铜壶及铭文拓片。
壶腹内壁铭文:“唯王八月,初吉庚午,曾伯桼哲圣孔武,孔武元屖,克逖淮夷,余温恭且忌,余为民父母。惟此壶章,先民之尚。余是楙是则,允显允异。用其鐈鏐,唯玄其良,自作尊壶,用孝用享于我皇祖,及我文考,用赐匄眉寿,子孙永宝”。
曾随之迷,尘埃落定。
2013年湖北省博物馆入藏的随仲芈加鼎,铭文为“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随仲芈加飤緐。其眉寿无期,子孙永宝用之”。其中“随”为夫家国名,“芈”是父家楚国族姓,“仲”是排行,“加”为其名,说明它是楚王为嫁入随国的芈姓女子制作的嫁妆,也是罕见的“随”字铭文铜器,但由于它并非科学考古发掘出土,对铭文中的“随”与“曾”是否为同一国家,学界仍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