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42佛岭古道与大小灰帽

标签:
后石门沟佛岭古道东关上大小灰帽大房山主脊 |
分类: 房山篇 |
大房山上有许多古道,最重要的可能要属佛岭古道。位于大房山、大石河转东北向处的西侧,是连通河套沟、乃至北京西部与平原的快捷路线。

佛岭古道北端是霞云岭西侧的四合村,南端是张坊西北的东关上村。东关上曾有城墙,为这条古道专设。
民国《房山县志》有关记载:圣水(大石河)“源出百花山西南之小寒岭……经口子涧南,安子港水自南来注之。来自石门沟后石塘,南越佛岭可至张坊镇”。
“安子港(jiǎng),城西北一百一十余里,口子涧南”,“后石塘,城西百余里,在霞岭南石门沟內”。“佛爷岭,城西百里,在关上,为达后山之要害”。
后石堂,也写作后石塘、后石门。石门沟伸向东南大洼尖西南侧。
农户小狗,喂了根肠,竟然跟了上来,陪了我们一整天。
下望西沟。这一带山势舒展,但多层断崖,攀爬不易。
仅用半小时,登上山梁。东西两沟的小道汇集于此。
北侧山梁,从西侧上来。2013年走右侧东谷梯田,台阶并不明显。
佛岭鞍口呈现在眼前。
人工开凿鞍口约3、4米深,向南正对喀杈山。
南出鞍口,古道东拐,豁然拓宽。
佛龛内原有佛像几尊?体态何样?询问村中老人,没有见过,听上辈传说。
佛龛南对喀杈山,脚下是佛岭沟,冒烟处是千(河口)榆(树窑)公路。左远沟岔是东关上,远山为大峪岭、鳌水尖。
《县志》驼运山路有:“后石门沟,由口子涧南入沟,即后石门。南过佛岭,通大嵎(峪)沟”。反向则“大嵎(峪)沟,自北白带(岱)至大嵎(峪)沟五里,过大嵎(峪)岭至城墙八里、关上一里、佛岭十五里,西北通后石门沟”。

记得2013年南下佛岭沟,先是同龛前一样宽的人工石道,在脚下陡坡上之字绕行,通到山腰那块坡田前。坡田有坟,转下东沟,变成了羊肠小道。阴影转弯处有民居。
向东,古道向右盘旋而下。
回望来路,已看不见鞍口。大房山脊西上窟窿山、谭子港尖,南转蜡扦山、西下六石路的王二(望儿)岭。左沟是榆树窑,可见南翻天井的山口。
民国《房山县志》白云山下列33支峰,最后窟窿山:“城西百里,在佛岭西五里。按,此山本非白云山脉,因自此以西至王拉堡(王老铺)数十里,连峰叠嶂,非无可志之山,而户少人稀,名皆不著,遂令茲山无所统属,不得不附于白云山脉之中。将来文化日开,必有详言于后日者”。


南侧还是佛岭沟,但与古道所在的西沟隔了一条陡梁。大房山这一带南坡,北到上文庄户山,西到榆树窑,都属于东关上村。
东南下方,一道陡梁连通两帽。
扒开隔栏枝杈,恢复原样,费了10多分钟时间。不长的陡坡南下,又10多分钟。
接近小梁底,横纵两堆枝杈,踩踏过去。
回看来路,西南崖独成一峰,右侧大灰帽顶。
离开一段距离,更容易看清北侧大灰帽、大洼尖地形,盘算着下一步行程。
大灰帽与大洼尖通过一道较低的山梁连接。山梁属于龙泉寺沟的北端,与后石堂仅一梁相隔。但这道梁顶有几条断缝,不能通过;南侧崖台植被茂密,似乎可通。
12:08,登上小灰帽顶。南望山脊,荆棘密布,乱石几堆。
东望白云坨,这里距圣水峪并不远,三个隧道、几座桥梁就能连通。
稍作休息。12:56,返回小灰帽北侧山脊。
过两帽间沟梁,向斜倚巨石横切过去,没有路迹,全凭感觉,用时半个小时。
走走歇歇,不长一段路,又耗半小时。
大灰帽顶,地方不大,几棵松树围成小块的平地。
前一篇:房山141庄户山
后一篇:房山143千北沟探寻庙坨天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