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43千北沟探寻庙坨天生院

标签:
千河口北沟庙坨小道坨西废村天生院覆钵塔明代碑刻 |
分类: 房山篇 |

村东沟口,新旧两条胜天渠渡槽跨沟东去。
不久,沟分两岔。东(右)沟无大名,一路连通瓦沟、三合村、东关上。西(左)便是千北沟。
驱车直入千北沟,转几个弯。
这是一道奇特的岩脉,形如城墙。洪水将墙中冲刷出一个豁口。
另处:“社员同志们注意:往北至天津□北领儿……”。
9:10,西二沟沟口,庙坨不能见全貌。距村口6.4公里、石墙4公里。
称小石塘是确切的。《房山县志》对于沟谷用词解释有:“山之深者曰峪,峪之通者曰沟,沟之旁支曰港(jiǎng),山之穴曰洞、曰塘”。
北侧碎石坡有红布条,便是登庙坨的小路。
身在山中,难辨方位,先上实走路线。
西绕也有红布条,路线明确。
小路清晰,北绕山坳,转向西侧岬角。
陡坡、两道栅栏,挺累,休息。
向北,V字垭口。这里已是庙坨西侧,独孤走称庙坨西北垭口。
这屋的石墙完整。
东望庙坨西侧,层峦叠嶂。
回望来路,这是庙坨南沟的西北端。
西侧山坡,是废村曾经的梯田,有小道可上大梁。
看清支沟全貌,两侧沟脊成列。小石塘在哪里?绕了多少个弯过来?
台崖东侧,风化而成巨大的石塘。
13:00,羊圈平台。
放羊人夫妇现住拒马河南岸沈家庵,很少走陡峭的南沟,而是沿崖台水平小道,西绕刚才看到的西北垭口。生活用品、喂羊饲料车运王老铺的庞井坨,再一点点搬运过来。
捡到两块陶片,是原住户用的小缸、还是盛装僧人骨灰的陶瓮?
为尽可能体现原意,碑文按原竖行抄录,加以标点:
“北京□山□□□□□□戒比丘□□撰□,
直隶涿□(鹿)□卫前所阴阳道人张文才捐资□□。
夫释氏之教,以见性为宗,□心为□,辞亲割爱为体,归山隐迹为本,此乃真效佛□
之人也。有先师讳圆□,俗姓刘,祖贯□□河间府任丘县在(?)坊社人氏,父刘榆□母□
氏,自幼父母双亡,生而不俗□□□□□□□□抚携成人,入□空门,□以释氏妙
法之不□,而师□□□□□□家迹两无音信。初投本境迤南独石寺,长□□□□
游径过数处名山,后至京都。□西有山名百花,授广无边,师□□□□刘千羊右塘
□□数载。有□□在□□□□□,请徙天生院,庵名林泉。此山上有岩龛,下有涧水,
□□圣泉,崄峻幽雅。其岩龛上方,圆丈尺之许,曾有师僧造下碑文佛像,□□观闻
□□难留,迹□□□然。到此,其意自厥削没余郡端心,□志□□耘□□,则禅观大□
□□,其心洞朗有徹。凡圣行四方,□徐□□瞻□□帛而来,师□本徙,□□就□龛□
□□□□圆觉□□□□□□救八难,塑身一十八位罗汉尊者,此山□□建天仙
碧□□□庙宇,内□□□□□□陵令游□赏,□生福慧。至山,度徒明珠、明空、明宗,
徒孙□常、□□。其徒明珠,侍师五载,未尝出□□徒,亦从禅教世代,人人从此而□,
永刧不□□□□□□□此□曰:
多生有幸,特处中□,割爱问山,炼性□□,黄金□壁……
□本还源,是谁是他。
……匠…赵□、张海、吴廷…
明珠俗……石…李镇镌…
碑额“重修”,可见在刘姓禅师到来之前,这里就有过寺院。文中“天生院,庵名林泉。此山上有岩龛,下有涧水,□□圣泉,崄峻幽雅”,正是羊圈一带。
天生院是佛是道?明清往往佛道一家,没有很清晰的界限。关键是为什么会选择这偏远的山头?
原石及石块都有人工凿痕。这里曾建过殿宇?
北侧,山梁遮挡,看不见主沟、天井。过梁西绕,也去王老铺。
可查:王老铺村村户散落,由上罗圈、下罗圈、天井、南天井、南沿(沿)头、菜(蔡)树鞍、王二(望儿)岭、大西岭(大岭西)、庞家(井)坨、老店、杨树沟等11个自然村组成。可见,千北沟、东关上沟也是过去王老铺人出行的主要路线。
就在这里走错,直接去了西侧岬角。
放羊人也该回家了,搭段车。
前一篇:房山142佛岭古道与大小灰帽
后一篇:房山144王老铺环行庙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