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22 北直河古洞坡(上)

标签:
房山古银矿北直河三蹦水古洞坡地形房址棋盘银洞探索 |
分类: 房山篇 |
贾峪口复线西望,一山横亘,直行史家营,南行霞云岭。


此山来自白草畔,东西走向,没有查到山名。山脊曾是房山、宛平的界山,北坡属宛平,南坡属房山。
众所周知,煤、石是房山的主要矿产。而很少有人知道,房山曾经产银。
民国《房山县志卷二·河流》有:圣水“北经中石堡,峪子沟水自西来注之。俗名北直河,源从司马台东,流数十余里。沟内有银矿,俗曰矿洞坡”。《卷五·矿产》有:“银矿:石堡村西峪子沟内有矿洞坡,产銀沙”。只是那时的四马台叫司马台、古洞坡叫矿洞坡。
看地图,峪子沟是一条东西向的直沟,实际道路也是弯弯曲曲。
北直河自然村段,才是真正的东西向直沟,一棵大槐树是村子的中心。中石堡口到此10公里整。
村里年轻人都已外迁,只住着为数不多的老人。老人们看不懂打印的GOOGLE地图,却能描述古洞坡的路线、地形特征。
小道走沟东。
古洞坡存有一片古矿工凿刻的岩画,村民称之为“猴拉马”,在正北的岩台之上。
小道随主沟东转,通到沟底。
沟底,隐约有小道东上。
休息观景。
南侧。脚下是上来的鞍口。
北坡上部,多条小脊,40度左右斜上,都有隐约路迹。
村民描述:“猴拉马”岩画在台地上部,是一片朝东的直崖。
拉近,肯定是人工矿洞。
这是一处孤岛般的平台,东(右)侧通过一道石梁连接主体。
西侧,脚下是直崖深谷。隔谷台地上部的那片直崖,是猜测的岩画凿刻处。
台地下部一圈陡崖,开着许多孔洞。与东侧一致,这些孔洞都在陡崖的上半部,上下不易。说明陡崖岩质与上下层不同,大概银矿主要储藏在这层岩石中吧。
为了方便描述,把直崖南部的平台称西台,脚下平台称中台。
梁东端乱石含铁,红色。
乱石上是处废弃的房址。
房址东南墙,设个方孔。
孔内是砌筑的小室,很干净。
旁边小沟,泉水汩汩。前面已见,脚下应该是掏空了的矿洞。高处有泉,确属不易,何况是隆冬的枯水期。
小道端头是一块凸起的岩石,下方正北迎面一洞很浅,可能早期塞于塌方。而东(右)侧小洞,则是主洞口。村民称:可通山北侧的任家铺的七十二间房。
东侧的小洞,出奇低矮,口上刻“入口”两字。
蹲着探头内窥,洞内更窄,向北水平延伸。
进洞,只能匍匐爬行,胳膊肘、膝盖被尖利的乱石硌得生疼。
爬了多久?多长?2分钟?5分钟?记不清了。脸贴地面,躲不过蹭起的灰尘,只感觉到狭窄漫长,而且洞向西偏。
向西蹲行不远,进入一处腔室,能低头站直。
北行,洞道也不高,要低头。
洞中高度逐渐增加,能挺胸抬头了。
不懂地质,好像银等金属,本来深埋的地壳以下。地壳出现断缝时,金属会随岩浆上涌、填充,冷却中形成不规则的矿脉。所以,古洞坡应该是条断裂带。
这处断面,形如门窗。
所以,矿洞本身就是原来银脉的走向和形态。当然,过窄部分,为了通行,会凿去一些没用的石料。
北侧洞壁斜凿一道,高达3、4米。
返回主洞,沿白线北行不远,一处矮口用圆木支撑着。
进洞已经半个多小时,担心洞外同伴着急,至此返回。
既然洞中有白线指引,将来找机会,先在对面的任家铺留辆车,由此洞穿一次。
爬出洞口的同伴。
个人猜测,一方面因为矿石外表出露面小,另一方面也许是出于矿石管理需要吧。
篇幅太长,下文再续“猴拉马”岩画。
前一篇:房山121 连泉顶与北侧村庄
后一篇:房山123 北直河古洞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