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123 北直河古洞坡(下)

标签:
北直河古洞坡明清岩刻清代合体字民间文字游戏民俗文化与古棋盘 |
分类: 房山篇 |
返回中台石梁岔口,找“猴拉马”岩画。


北绕西望,瞅准西部朝东的直崖,符合村民描述的岩画位置。
出乎意料,第一眼看到的竟是陕西“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旁边“大清康”应是没有刻完的“大清康熙某年”。第一感觉,康熙年间,这里的矿工中有陕西人?
“biáng”是笔画最多的汉字之一,电脑不能录入。陕西歌谣描述这个字的写法:“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挂个钩担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对照歌谣,这个字与“biáng”还是有区别的:“穴”字头改为“广”,两侧少了“月”“刂”,更重要的是少“逛咸阳”的“辶”。
可查,类似字并非陕西独有,许多地区都有形似字和歌谣:2字,北京延庆读shuàr,意思“什么”;3字,四川、广西读zei,意“贼”;4为邯郸、南阳的zei;5为安徽的zei。
这个奇特的合体字,各地读音、字意相差很大,北方成为象声词、未知词;南方多指“贼”,引向帮会组织。有人认为,该字源于洪门,与开香堂(图6)右上角所挂的图符(图7)相似,不知出于何处。
洪门源于明末清初,为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多采用合体字图符和隐语行话。不能确定这个康熙时期的合体字与秘密组织有无关联,但到目前为止,“biáng”的类似字多以民间流传方式存在。
一个“biáng”类似字,让人浮想联翩。
果然,东侧有处明万历七(1579)年刻字,反映了明代古洞坡为官方开采:
“此山有金名地库,自古生□无其数,安[平]家报国谢皇恩,八方□□□盈富。
□邑牛子才□。万历七(1579)年”。
向东,没有发现题刻,返回“biáng”字岩面。
刻字岩面整体。“biáng”字左右有几字。
左侧是首带文字游戏性的打油诗:
“(左)水(右)水水常刘(流),(左兵)乒(右兵)乓人不失,日月(无横)过春秋,(左)东(右)东东西走”;
“山高水远人难走,初分大(天)地□人□”。
并不押韵,有错字。但有意思的是,“水”、“兵”、“东”三字,左右分别有意减少笔画而连用,“日”、“月”二字无横,表达了刻字人辛劳、无聊的困苦。“乒乓”当为左兵、右兵。那么刻字人是兵还是工,或当时就是由士兵开矿?


向南,崖面高耸齐整,反而没有了刻字。当时,这里曾建房屋?
“财也大□也大后来”,没刻完。累了?该睡觉了?该上工了?后来没有了补刻的心劲?
下方,初看像“都庵”,细看,也是一个合体字:“都是命也”。反映了刻字人对命运的叹息。
下面是首押韵的劝善诗,刻字为山西忻州人,文化程度高些,或许是工头、管理人员?
“赌博贪花上酒楼,三粧[椿]都是解人愁。劝君若不回头转,困苦饥寒在后头。
康熙四十七(1708)年春仲月,忻州人郭造”。
还有改错,粧(妆)改为椿,应是樁(桩)。
没想到,其后便是谩骂回应,可能就是宋有伏:
右上是种“十”字形文字游戏。
上下一体,上刻“天地三界方位之神”。前明万历七(1579)年也刻“天地三界□□”。
中刻“谢吴愁符亲问飘胡”,何意?
天地爷左侧刻“三郎之位”,右侧刻一组“十”字形游戏文字。既称三郎,就不是二郎神。
旁边四组“十”字形游戏文字,另有一小胖子人像。
上部有“洞”、“矿”、“年月”字样,可惜多被破坏了。
这幅图文则复杂些,觉得至少两次刻成:
1、右侧“康熙叁拾八(1699)年四月贰十日立牌”,或许是新开辟了矿洞?矿工在上部刻“洞神”二字,下刻绳结葫芦图案及“鹭鸶”二字。绳结是佛教的盘长,可能与葫芦、鹭鸶一起构成新矿立牌的吉祥图案。图案下部又刻一人及日,要表达采矿的情形吗?
后面图文更复杂:上部刻“肖(萧)何月下追韩信”;下线刻奔马、一人倒立在马背上,是杂技造型,构图简练生动;右侧却刻“天王雪是东天韩信”,不懂意思。也许刻画人自觉怀才不遇吧。
下部还刻两尊财神坐像,右侧题有:“康熙三十一(1692)年七月廿八,记(祭)财神一位”。
前方台外有房基,基外有水道。
自直崖到下方小道,虽荆棘遍布,却坡度平缓,是不是这一代都是矿工住处呢?
低处,骑马图。比前马图差很多,看不出是人还是猴,手持双尖枪。右侧刻一弓箭、一大手。
为“崇祯八(1635)年二月吉日造”。
枝间南望,崖角正对主沟的沟口,西侧西台向南伸出。
穿过荆棘,没有明显的路迹。
东望中台。
下望,台下有明显的路迹;然后,路迹分别沿三条小山脊而下,通向主沟。
虽有路迹,常年少有人行,草木很密。
始于辽金的古洞坡作为北京的古银矿,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湮没深山荒野中。也许出于“官办”原因,并没有留下多少历史记载。
这处古洞坡岩刻,虽不是远古,却记录了珍贵的古矿的片段。最早岩刻为明万历七(1579)年,中有明崇祯八(1635)年,其他为清康熙年间。是不是这座银矿,在康熙以后就采尽废弃了呢?
岩刻的内容,让人联想到明末清初的洪门、天地会,但水平有限,没有找出联系。
不过,这些岩刻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北京人员的来源、民俗、文化,特别是清代合体字、文字游戏与古棋盘等,能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实例。
前一篇:房山122 北直河古洞坡(上)
后一篇:房山124 任家铺72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