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走通了杏黄、三流水,以及对子鞍、燕水的环行古道。
图中,橘色为此次穿越路线。
车停杏黄口,再进三流水沟。当地人称大沟,有称羊河。

沟走弯转,有明有暗。

一早天晴,明暗反差大,成像反不如下午。

从这两块巨石间穿过,就离鬼门关岔口不远了。

上文已述,离开河床,沿图中箭头左上,是去鬼门关的正路。

野草遮蔽,能辨出路迹,走人不多。
右侧是那块大方石,河床在其另侧。

路左悬崖的一线天裂缝。

小路上坡,汇入河床,人工小坝被冲毁。
鬼门关就在前面山体缺口中。

沟深昏暗,一大两小的三块巨石,“品”字形摆在沟底。

小块也有巨石,左石开口。

后面的大石,横梗沟底,右侧夹缝爬上。

攀上,再此来到鬼门关。
巨石色近,不能将四周环境拍入一张照片。横版不能反映山石之高,只能说比红螺三险的云会门还要壮观。

竖版不能反映鬼门关之巨。照了下部,就照不出上部的斜石。
高厚的巨石,斜倚崖壁。真担心依不住了,滑下来。
门下光线最暗。
回望。

门内右转,门分两重,又是一番高度,气势凌人。

出口卧石如蛙。

从“巨蛙石”边缝隙出来。

前行不远,就是“羊鼻子”,因形得名。会误听成为“阎王鼻子”。
上文至此,天色已晚,没有近前。
不想,“羊鼻子”崖左侧有个幽深的瀑布潭。
河床成台,冲刷出这番妙境。

从“羊鼻子”崖右侧山缝爬上。

没多高,左右出现分岔,山缝继续上通。

一岔去瀑布潭上方。

一岔沿崖边窄台,反向绕上。
这段太窄,只能手脚并用,俯身弓腰挪过。
下望,鬼门关已在阴影里,看不出痕迹。

路上崖壁,估计也通上文休息的小山峰下方。

兵分两路,同时探“羊鼻子”崖侧瀑布潭路。

告知:路绝,景美!

返回一探,果然清幽,就是光线暗点。
瀑布上方还有一处圆形坑槽,看不出深浅。
之前,曾与村里老人聊天,称:“羊鼻子”之后有“十八缸”水(“八缸”?记不清了)。看来,这是第一缸了。

下面水潭不浅,投石“咕咚”一声。

还是选择山缝而上。有人垒石阶,少人行走。

不想,上升不远,就有小路横切“羊鼻子”上方,完全是人工开凿。
下面幽谷,就是鬼门关,看不出痕迹。

上拐不远,路更宽了。

但是前方杂草密布,右侧有一圆形天坑。
前探一段,可下沟底,难行。

选择爬上陡坡。

已是大滩、三流水古道的下方。分辨出了上文休息的小山峰。
可见,幽谷奇峰之中,过去有许多小路通行。现在山村多为老人,青年外出,加之山村整体外迁,这些路最终都将重归自然,湮没山野。

另侧,隔谷就是古道。向右侧绕谷穿插。

来到古道,水管与古道一起,从两小山包间过来。

向三流水伸去。

转过弯,古道平缓。
看不清左侧沟底,是否有“十八缸”水潭。

回望,黄线为上来的路线。
大滩到三流水的古道,剩了小山峰下起伏最大的一段没有走过。
前行,草厚。
沟对面有一马尾洞。正面可见,洞不深,但正好逆光,拍不清楚。
不远,古道汇入河床。回看马尾洞。
听老人说:过去没钱人家,办不起丧事,就将尸体草席一裹,放入洞中。

河道转了个弯,离三流水不远了,梨树、核桃树多起来。

河床的一块玉米地,让野猪拱了。

主沟东南两峰,有人称“双乳峰”。
原打算沿岔沟,抄近路,去“九口鞍”。村民说沟里岔多,路不好辨,而且近山顶无路。也怕碰上野猪,作罢。

进三流水村,沿主路绕行。

村东住家。
村中心的十字路口。

北侧的隧道,下霞云岭方便多了。

三流水村称“世外桃源”,水泥路直通大房山主脊。
其实,所属的大滩、杏黄、燕水景色都不错,就是交通不便。

这条水泥路,已走多遍。
其中,2011年由此穿越九口鞍、三岔、大断崖,下涞沥水。

信号塔是南坡的重要地标。至此,到主脊行程过半。
今年,南侧农家院增建了小楼。

过信号塔不远,有户农家。
水泥路绕上黑牛峰,左侧有小道去九口鞍。

过农家,大房山主脊就展示眼前,脚下坡地一派草原景色。

东望,可见华木伦、五指峰、对子鞍。
前方的小山口,是要过的路线。

前方是断壁,小路南绕过沟。
绕过这个沟崖。

小路转东,缓坡穿行“万亩松林”。
这是南下青银沟、东下涞沥水的古道。

小山口是处制高点。

回望走过的路。
左为大洼尖,右为信号塔,三流水已在右侧沟中。

西北侧山峰,就是三流水人所称“北坡”。隧道开通后,直下背侧的霞云岭。

北侧正对大滩,可分辨出大滩、三流水古道,以及上文休息的小山峰。鬼门关、羊鼻子深在下方沟里。

东北隔山脊,是杏黄。

东侧,距主山脊不远了,棺材山露出一角。
《房山114》由青银沟西上到“△”位置。按交通,应是九口鞍;而这段大房山主脊称造铜岭,来源于“之字道”旧称“灶筒”。
但按山形,东侧的山口稍低,当为《县志》白云山、堵墙山的划界;同时也是东下涞沥水的古道,现在也多称九口鞍。

南侧,悬崖挡住去路。

下方绕行。

阴面,林木茂密。

接近主山脊分水岭。

右侧山包,就是青银沟古道上来的位置,有人工槽口。

回望,主脊分水岭的地标可见。

路边草丛,有大量蘑菇,牛肝菌大如手掌。

到九口鞍,有电杆。
九口鞍回望。

南望,青银沟就在脚下。

远处,可见白云坨铁塔,分辨出下方的五眼井、上太湖。

还是青银沟壮观。

山形成扇,突然跌落在青银沟中。

东侧的棺材山,巍然屹立山巅。

沿电杆走山脊,左下杏黄(黄线),右去涞沥水。

再看北山,三流水在左,大滩在右,鬼门关在下方沟里。

电杆走东侧山包,小路走左侧缓坡。

山包途中南望,“之字道”顶部山峰露了出来。

绕过山包,一群驴友从上方山、棺材山过来,休息。
他们要北下杏黄、东过对子鞍、冰湖沟,到坡峰岭,厉害。

东侧山梁脚下,路分左右:左下杏黄,右去三岔、涞沥水。

2011年冬,去三岔、涞沥水的照片。

距离似近,可山道迂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