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87 三岔下探青银沟

标签:
青银沟梯子峪之字道凤凰山华严寺圣水泉 |
分类: 房山篇 |
《房山22》青银沟口原有的石刻介绍,已被“7.21”大雨冲毁。
青银沟,曾叫“青杨沟”。上方山云梯有陈兴亚题刻“幽燕奥室”(见《房山76》)。而青银沟被誉为“幽燕奥里”,足见青银沟的幽深。
介绍称青银沟是“冲蚀障谷”。其前段是直壁万仞的深谷,后段是宽阔坡陡的小盆地。地形独特,以致GOOGLE地球显示的圣水泉一带的地貌畸状变形,与实际不符。本人觉得,青银沟受水面积有限,它首先是个山体大断缝,然后才由常年雨水冲蚀而成。
本文,离开黄山店沟,按大房山走向为序,进入上方山、圣水峪大沟。
时值晴天,青银沟“奥里”一览无遗。
脚下至对面山体,历史上曾也称“凤凰山”。《县志》云:“凤凰山,上方寺北山也”。另一“凤凰山”是车厂、长沟峪之间的东大梁(见《房山59》)。
拉近。
曾由南、北梯穿越,在黄“△”野餐,绕笛子草,下梯子峪。下文再述。
“之字道”被遮挡。这里的峰峦直立,如孔雀开屏。也许是“凤凰山”名称的来历吧。
出现一峰尖,是观景佳处。
前方就是壮丽的青银沟北端盆地。
回望,峰尖及下来的路。
一出“小石门”,巨石翻滚。
前望,路途还是那么远。
向下走去。
不久路转向右侧,正对“之字道”。
对面峰峦直立如林,更像常说的“莲花峰”。“之字道”沿缝隙,通向峰林。当地人称之“灶筒”,其上曾有寺庵。估计可通九口鞍、三流水之间的大房山主梁(造铜岭),尚未走过。
脚下的平坦阶地,是“凤凰山华严寺”遗址。本人称之“北华严寺”。
由箭头(右)下来,另有路径上山脊。
继续沿坡下行,去“北华严寺”遗址。
北侧,有放羊人搭建的石屋。
台地平整,尚存寺庙残石。
前几年,这里尚存几块明代刻碑。其中有“伽蓝祖师祠记”,所以,驴友称这里为“伽蓝祠”。
古碑已被好心人收集到“五眼井”。就其保护文物行为,本人赞许。但是异地存放,恐怕多年后,便无人知其来历了。
隔沟,是“之字道”。
根据碑记,“凤凰山华严寺”为明代破庵和尚创建。“山势巍镇,高嵬太虚。喜其幽谷僻静,堪作兰若”;“丛林瑞气,垂祥庆云,叆靆胜境,堪题华严基址”。这正是青银沟的写照。
东南的这块地较大。
师(应为敬称)破庵“杖锡到此,喜其奥僻,迥绝尘世”,“卓锡住之,开荒展基,不几年而成梵刹”,“遐迩远近,四海禅流,云聚山堂”。可能得到当时“僧录司左善世钦命掌印第一代住持周吉祥”(明英宗妃、宪宗生母孝肃周太后的从弟,孤山口有周吉祥塔,见《房山22》)的支持,“蒙朝廷诏师(师破庵),圣母皇太后(周太后)修设,荐祖水陆大斋胜会,蒙赐表亲”。周太后两弟周寿、周彧在此施烛,当时有“京西第一禅林”之称。
北、西两主沟交汇。
西侧还有一主沟。
下面就是圣水泉。“7.21”暴雨也受到一定破坏。
现代题刻。
圣水泉,修建了汉白玉平台,安装了龙头。
《房山县志》又将青银沟称“北寨双崖”,记录有:“自上方山山麓而西,至北寨,双崖如门,琳宮梵舍,对峙左右。老树欹斜,交阴涧谷。寒叶盈尺,人行簌簌有声;流泉三叠,鸣空中山,下注爲池。土人戒勿濯手,濯则龙怒[竹坨(清代朱彝尊号)文类]。北寨双崖,峭立涧流,其中老树千章,瀑泉三叠,注为龙潭。一禅宫、一道院临崖相望,观中有无名氏题诗云:壁色压潭黑,林光漏日明。传闻老龙卧,不敢濯吾缨。不知何年人作也(粤室集)”。
在圣水泉野餐、补水、休息。
东侧百丈崖峰拱峙。
华严寺碑刻中有:“凤凰山顶扬晓日,香炉峰尖掛月明”。这里相对华严寺址为东,应该是“凤凰山顶”了;那么,西侧的“仰莲”群峰,当是过去的“香炉峰”了。
南面为青银沟正沟。双崖对峙,峭立涧流。
右侧崖后,就是“老龙湾”。禅宫道院已无,无名题刻不知在何处,现在存否。
西侧有路下山脊。
沿山脊爬升快,已过半山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