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自驾晋陕13 汉中及褒斜古道

标签:
拜将坛古汉台石门十三品褒斜古道萧何追韩信处 |
分类: 自驾篇 |
拜将坛,不过两台而已,却是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拜韩信大将所筑。门票20元/人。
韩信,江苏淮阴人,出身寒微,受辱胯下,勤奋有才。初投项羽不被重用,转投刘邦。萧何识其能,向刘邦举荐,未得重视。当时刘邦被挤汉中,多人逃走,韩信亦然,就演出了“萧何夜追韩信”的故事。在萧何的坚持下,刘邦在城南筑台设坛,拜韩信为大将。
拜将坛体现了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表面拜的是韩信,实际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东碑:“拜将坛,舒同”。
碑阴:摘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刘邦的对话,称“登台对”。体现了韩信东征天下的方略。
碑阴:“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中华民国三十二(1943)年立”。
台上韩信像。
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取关中,逐鹿中原,仅几年时间,就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可惜,韩信多谋自傲,功高主忌,感慨“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后,先贬侯,再被吕后、萧何设计杀于长乐宫,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北台稍矮,建有一亭。
冯玉祥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刘邦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碑阴:“高祖筑坛拜将帅,天佑汉室帝业开。青山汉水蓄王气,若歌大风曰千载。瑞王朱常浩,万历四十五(1617)年”。
西碑土红色,称“夜影神碑”。
传为韩信被杀后,刘邦派萧何所立。实为明碑,沉积岩材质。碑上斑点,为海底动物化石,含磷而夜发光。
拜将台没多少老物件。
出拜将坛。西侧多3、40年前的建筑。
东街绕到古汉台,大门北向。
古汉台,即为汉中博物馆,免费。
古汉台为人工夯筑,三层台地,秦汉宫庭模式。是刘邦曾驻跸的宫廷遗址,四百年汉室帝业的发祥地。北侧最高,上为望江楼,两侧登台。
其实,刘邦在汉中时间很短: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张良贿赂项伯,增加了汉中,“都南郑(汉中)”;四月,刘邦带三万士卒及慕从者数万,进入汉中。其中,张良送刘邦至褒城,劝说刘邦:“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八月,汉王用韩信计,重返关中,拉开楚汉战争序幕。
望江楼西侧亭有石鼓,玉质,隐约有兽面饰纹,无字。传为刘邦的上马石。
桂荫堂尽是字画。
台下,东有明崇祯二(1630)年瑞王祭祀伏羲、神农、黄帝的“祭文”碑。
古汉台,作为博物馆的精华在于“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位于下层台院,单独成院。
汉中,地处枢纽,北达关中,南通巴蜀,东下荆襄,西连秦陇。北侧秦岭古道中,褒斜道最为著名,南起汉中北侧的褒城,北口眉县的斜谷,长235公里。早在战国,褒斜道已成,凿石架木,修筑栈道。秦代,褒斜道成为咸阳与汉中、巴蜀相连的驿道。刘邦重返关中,诸葛亮北伐,多走此道。
西侧展室,专陈褒斜古道南口石门的十三种摩崖石刻,称 “石门十三品”。
见下文:石门开通于东汉永平九(公元63)年,是世界上人工开凿的第一座隧道,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为记其功,洞内外历代摩崖刻石百余处。其中,“汉魏十三品”,唐宋即负盛名。既反映了古代交通史,又是书法瑰宝。1970年,修建水库,石门淹没水中。十三品为凿迁于此。
《鄐君开通褒斜道》石刻,字迹漫漶,仍辨认部分文字。书法体现篆书向隶书过渡,颇受推崇。可辨:
“永平六□(63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太守钜鹿鄐君,部椽治级王弘、史荀茂、张宇、□岑、太□□□汉杨显□□□□,始作桥格□百□□□大桥五,为道二百□□□□。邮亭、驿置、□司空、□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卅六万九千八百四”。
《石门颂》石刻,早期碑制。汉三颂之一,隶书极作,历代推崇,保存完好。
碑额《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反映了东汉四条秦岭古道的变迁、东汉再通褒斜道的经过。楗为人(四川武阳)杨焕,多次奏请废弃子午道,修复褒斜道,得到朝廷批准,造福一方,特予颂扬。
拓片:“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斜)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隔尤艰。至于永平,其有四年(公元61),诏书开余(斜),凿通石门。中遭元二(安帝时),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上则县(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泻输渊。平阿淖泥,常荫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恶虫弊狩,蛇蛭毒螨。未秋截霜,稼苗夭残。终年不登,匮餧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于是明知,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僚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敞而晏平。清凉调和,蒸蒸艾宁。至建和二(148)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楗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
君德明明,炳焕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衙彊。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雅以芳。宁静烝庶,政兴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恢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谋合朝情。醳艰即安,有勋有荣。禹凿龙门,君其继纵。上顺斗(升)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悦雍。商人咸憘,农夫永同。春秋纪异,今而纪功。垂流亿载,世世叹诵。
序曰:明哉仁知,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五官掾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汉彊字产伯,书佐西成王武字文宝,主。
王府君闵谷道难,分置六部道桥,特谴行丞事西成韩朗,字显公;都督掾南郑魏整,字伯玉。后谴赵诵,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籍,万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
《玉盆》石刻,汉隶。
褒河河道原有巨石,中凹似盆,色白如玉,像玉盆漂浮水中。世传张良所书,书家断为东汉。后人恐真迹为流水泯灭,另隶书小字“玉盆”。据称,原有北宋至明代“玉盆题名十二段”,只保留了两段南宋题字:
“闾丘资深、田德夫、章德□,庆元二(1196)年二月壬申,因视堰来”。“曹济之、庞公巽、曹章、李禀,绍定乙丑(绍定二年,1229)清明日识”。
《衮雪》石刻,隶书。
也是原刻水中巨石,传为曹操所书。曹操一生两次到汉中,据说曹操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而书,众人称“滚”少“氵”,曹指激流“那不是水吗?” 后人慕曹操之名,侧刻“魏王”。
《石虎》石刻,隶书,署名“郑子真书”。
石门东侧,有“石虎峰”,如猛虎下山之状。相传西汉世外高人郑子真隐居于此而书。汉成帝和平年间,大将军王凤礼聘不就。李白诗云:“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斯人竟不起,云卧何所适”。原“石虎”崖壁毁于宝汉公路修建。
《石门铭》,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记述南、北朝对峙时,褒斜道由废弃而改修的经过。魏体楷书,书法地位极高,康有为称“仙品”。可惜对门,反光太重。抄录:
“石门铭
此门盖汉永平中所穿,将五百载。世代绵迴,戎夷递作,乍开乍闭,通塞不恒。自晋氏南迁,斯路废矣!其崖岸崩沦,涧阁堙禠,门南北各数里,车马不通者久之。攀萝扪葛,然后可至。皇魏正始元(504)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至于门北一里西上凿山为道,峭岨盘迂,九折无以加,经途巨碍,行者苦之。
梁秦初附,实仗才贤,朝难其人,褒简良牧。三年,诏假节龙骧将军督梁秦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泰山羊祉,建旟嶓漾,抚境绥边,盖有叔子之风焉。以天险难升,转输难阻,表求自迴车已南开创旧路,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石师百人,共成其事。三德巧思机发,精解冥会,虽元凯之梁河,德衡之损蹑,未足偶其奇。起四(507)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509)年正月毕功。阁广四丈,路广六丈,皆填溪栈壑,砰险梁危,自廻车至谷口二百余里,连辀骈辔而进,往哲所不工,前贤所辍思,莫不夷通焉。王升履之,可无临深之叹;葛氏若存,幸息木牛之劳。于是畜产盐铁之利,纨绵罽毼之饶,充牣川内,四民富实,百姓息肩,壮矣!自非思埒班尔,筹等张蔡,忠公忘私,何能成其事哉?乃作铭曰:
龙门斯凿,大禹所彰。兹岩廼穴,肇自汉皇。导此中国,以宣四方。其功伊何,既逸且康。去深去阻,匪阁匪梁。西带汧陇,东控樊襄。河山虽险,凭德是强。昔惟畿甸,今则关壃。永怀古烈,迹在人亡。不逢殊绩,何用再光。水眺悠皛,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秋风夏起,寒鸟春伤。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威夷石道,驷牧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敢刊岩曲,以纪鸿尘。
魏永平二(509)年太岁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
其中五品摩崖,或字迹、或反光,不一一抄录。
北门侧为《山河堰落成记》。褒水又称山河水;堰,引水渠,汉初修建。南宋时,六堰被水冲坏而修复。
“□□(绍熙)五(1194)年,山河堰落成,郡太守章森、常平使者范中艺、戎帅王宗廉,以二月丙辰徕劳工徒。堰别为六,凡九百三十五丈,酾渠四百一十丈;木以工计,七十二万四千九百有奇;工以人计,一十五万九千八百有奇。先是四年夏,大水,六堰尽决。秋,使者被旨兼守事,会凡役,慨念民输当四倍于每岁之常,乃官出钱万缗,为民助。查沆、贾嗣祖、晏袤、张丙实董其事”。
出古汉台,西北约2公里十字路口,就是“古虎头桥”。
拜将坛里的老照片显示,1935年这里是农田;如今已是繁华市区。老碑在十字路口西南“三期御廷”
下一层楼内。
这里是汉中古城北门外。古桥早已不存,现存最早也不过是民国的虎额碑石。上刻:“汉马岱斩魏延处,古虎头桥。中华民国二十二(1933)年七月日建”。
魏延,战功卓著,蜀汉首任汉中太守,独当一面。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多次建议分兵北伐、会师潼关,不被采纳,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撤军,魏延不听杨仪调遣,矛盾激化。魏延先至南口,烧毁栈道,出击杨仪;士兵不听,魏延数人逃向汉中,为马岱追斩,并夷灭三族。
11:00,离开汉中市区,北去,1939公里。市区北侧加油,7.21/29.7L/216元。
加油站东有一奇特古建筑,不开放,楼额“隐士亭”。后查为石马坡清真仙隐寺。
周幽王不惧秦岭艰险,灭了褒国,掠得褒姒。
不想褒姒是个冷美人;更不想,点燃骊山烽火,好不容易美人笑了,国家却亡了。
G316国道沿褒河东侧北进,西岸为依托古道、新开发的石门风景区;远处便是石门水库大坝。
国道有岔口,可绕行景区北侧。
西岸,下为石门景区,山上有“鸡头关道观”。
下游,已是景区的中部;道观规模不小。
不觉间,路转西岸。
12:50,道边有棵大槐树,四周幽美,再次停车。不想这里竟是“萧何追韩信处”。1989公里。
这里现为马道镇,古时的马道驿。
公路西侧一座铁索桥,称“樊河桥”(初为樊哙建),便是过去的褒斜古道位置。
西侧便是那条著名的寒溪。
当年,韩信初投刘邦,未被重用,一气之下,北返关中。不想走到的马道驿,寒溪洪水暴涨,挡住去路。萧何月夜追到,将韩信劝回,拜为大将,才有了拜将坛的故事。故此有了“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的歌谣。
一碑:“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大清乾隆八(1743)年知褒城县事万世谟立,咸丰五(1855)年马道士庶人等重刊立”。
二碑:“寒溪夜涨。汉鄼侯追淮阴侯,因溪夜涨,至此故及之。嘉庆十(1805)年旃蒙(‘乙’别称)赤奋(‘丑’别称)暮春吉日,马道驿丞黄绶立”。
三碑:“皇清。恭记邑侯贺太老爷新建樊河铁索桥德政碑。
吾邑马道,为秦蜀道衢。近街迤北旧有桥,志传西汉樊舞阳侯(樊哙)所建,故以樊河名。至前明,本道宪副马公重修焉。嗣后,亦有续葺者。而山高水险,旋建旋颓,桥之废弛,多历年所。设舟楫则急溜难持,架舆梁则砥柱难立。每际狂澜澎湃,巨石奔腾,行者有病涉之艰,居者有望洋之叹;鼋梁(帝王行驾)未驾,羁旅兴嗟久矣!维我邑侯贺太老爷,心存济世,念切民瘼,抱人溺己溺之怀,建杠成梁成之议,下车伊始,即往履勘,览河流之险阻,并砂石之飞腾,抚曰:宜乎石墩木桥之,难以永固也;若不变而通之,何益?因创浮桥,横排铁索,其式以铁链成环,勾连成索,盘石幢,幢列两岸,而桥身中空焉。美哉,良法!既不与水争衡,复不为石所击,何惮而不能以远耶?维时庠生伍清海与闻德政,踊跃急工,自乐捐钱二百缗,以襄善举。我邑侯捐亷数百缗,以伍生董司其事。兴工于仲春,告成于闰月,共费钱一千六百缗有奇,甚盛举也。于戏,滚滚洪波,端资利涉;茫茫彼岸,谁指迷津?乃我邑侯,莅兹数月,即兴巨工,成人所难成之功,施人所难施之惠;而且频分鹤俸,不烦众百姓之脂膏。从兹永奠虹桥,普渡千万人之利济。土庶等躬被仁慈之德,共庆安澜,泐诸贞珉之中,永传奕叶,是为记。
有块清碑,也与萧何追韩信有关:
“重修凤鸣禅寺碑记
马道旧有南海庙观音小祠一座,当道数椽,傍岩一像,祀之者仅能容膝。相传汉相国萧何建焉。推原其故,淮阴侯不见用于高皇,匹马北上至此。寒溪夜涨,而淮阴莫渡。适相国追及之时,月色朦胧,浪声腾沸,隐约间,见一少妇往来,步于潮上,仿佛有南海观音丰姿者。相国悟焉,遂为祠。虽属传言,理或然也。至道光初年,河水冲崩,荡然无存。僧师上性下寿托钵募化,创修殿宇于古祠之北,数年落成。僧以故他适,乃发逆(太平天国)毁之于前,洪水淹之于继,墙壁崩塌,神像凋零,真有风吹尘扑面、雨洒泪盈腮之状。僧目不忍睹思迁,维良遍为卜吉于是,乃佳地近乎。山腰势浮于水面,山自名凤脉,分凤岭一枝;江亦称龙,波涌龙泉。百丈开曲斜之石径,何殊觉路金绳?睹活动兮板桥,奚啻迷津宝筏。将见缘盈万树,堪护菩提翠续;千峰足培胜果,岂不懿欤。虽临燕滇通衢,不亚鸡园(鸡头摩寺)胜境。历经堪舆,数辈方获福田。至同治八(1869)年,始为结构。舍绕崖岸千寻,门临波澜万倾。殿宇无多,意花莫染;林园不大,善果争攀。兹值事竣鸠工,谨将石泐鹫岭。是为序。
(施钱名录等略)。
沿褒斜古道北行,一路起伏不大。
褒斜古道,在留坝县城南的武关驿,沿褒水正源,东转太白,北出眉县,进入关中。
而《石门铭》记述录北魏永平年间,羊祉、贾三德改修褒斜栈道,由褒水西源,越紫柏山、柴关岭。历史上曾把这条路叫回车路。由回车路,经留凤关、凤县,连通陈仓古道,出散关到宝鸡。这条连通古道,又称连云道。
要去天水,选择西去。不久,到留坝县城南口。
不知这里为何叫“留坝”,张良曾封留侯,就有了“张良封地”说法。其实,张良在汉中待的时间更短,张良送刘邦“至褒中,遣良归韩”。
但这里有最大的张良庙,传为张良功成身退隐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