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80 红螺上崄、不掩门、冰湖沟

标签:
天梯上崄对子鞍不掩门冰湖沟 |
分类: 房山篇 |
开始,是段百米左右支离破碎的陡坡。
平台不过2多宽,前为绝壁;要手脚并用,从桃树右侧斜上1.5米左右,再走一脚多宽的小道。
1.5米不高,可手脚着力不便。要没有这棵桃树保护,真有危险。
第二次到此,是两年前,2012年4月3日,正值山桃盛开,静静心。
桃树攀上,不过几米,就到天梯之下。
天梯,是在1米多宽的岩石裂缝中垒石而成,高13米,近乎垂直。阶石风化磨损,部分脱落。
天梯顶部,横亘两石,危危欲坠。
中石还担当着“桥”的作用。里侧钻出后,“桥”上借步,跨向右侧。
洞外下望,上篇走过的“牛角湖”、深沟、以及下崄来路尽在脚下。
不过2、3米的山尖,小道盘旋而上。
紧邻的盘道。
这里,原有绳索已失。有好心人在石缝安插木棍、树根挂根安全带,方便驴友攀爬。
到直坎不过几米远,确如行鱼脊:人工垒石小径不足1米宽,石块松动,两侧是不底深渊。
攀上直坎回望,垒石鱼脊小径正对红螺主沟,两侧绝壁,给人以直下沟底的错觉。
红螺三崄,险在上崄。从桃树开始,不过30多米高度,分别攀岩、直爬梯、盘梯、攀岩。就象海螺中的孔洞一样,路始终盘旋。这可能是所谓“红螺”的来历吧?
2008年11月来时,小坑插有铁镢,刻“天津积善堂李”六字,已经丢失。
查“天津积善堂”,可得:清乾隆三十(1765)年,尹松岩在天津建立在理教第一座公开活动场地叫“积善堂公所”。可得资料:在理教,又称理门,中国民间宗教,创立于清康熙中叶。以佛教观音菩萨为最高神灵,以道教内丹为修持功夫,以儒家五伦八德为教义核心,通过“正心修身”内圣之道,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尧舜境界。据传,创始人山东即墨羊来如(也作扬莱儒、羊宰),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曾登崇祯癸未进士。清乾隆三十(1765)年,徒孙尹松岩在天津城西永丰屯建立了在理教第一座公开活动场地积善堂公所,理教以天津为大本营日益兴盛。1933年成立全国性领导机构中华全国理教联合会。抗日时期,北京在理门首领谢天民勾结日本,成立中国理教总会。1949年后,在理教为反动势力所利用,被取缔。
个人猜测:1、在理教可能类似现在的许多修身养性场所(如修德谷,见《房山43》),汇佛道儒三教于一身,接近道教。2、可能曾有在理教徒在红螺三险修行。
坎上、左(南)台、及右(北)沟里都有明代至近代书写、题刻的文字,独孤走的《北京房山红螺三险》记述较细,不细叙述。
老虎嘴不远,左侧山崖出现一个广口浅洞,位于龙王堂的上方,东向。
洞紧邻悬崖(左侧外),北侧过大磨盘才能照全。
08年,过洞左转进沟,沟如簸箕状,三面群峰环绕,沟底相对开阔平缓,林深草密,人迹稀少。左右树上有猴群受扰,齐鸣而窜向高处。可见枝动,不见身影。上方山有猴,在车玉沟也遇到野猴,与这里相距不远。
有处小型洞龛,龛券石似旧件重新修复,两侧波浪纹,中阳刻日月。
据说沟内有铁佛寺遗址,规模较大。抗战时,铁佛做了手榴弹。没有找到。
2012年,因为要穿越对子鞍、冰湖沟,没有时间在沟内细找。过广口浅洞,直接左(西)上山坡。
壁上阴刻红螺三崄最大字体:“瑞光岩寂照庵开山主古灯建”。
左侧附刻偈言:“功毕□遗偈以附岩右使无朽焉。壬子中秋憩此岩,留心数载斸茅仙。荒芜转作寂光土,瓦砾翻成释梵天。克苦克勤伏幻影,以诚以信育灵然。年深葺就阿兰若,暮鼓晨钟祝圣延”。
不能知道“壬子”是哪年,偈言体现:开山主古灯于壬子年来此修行,曾有残址“瓦砾”;经过几年,这里建成佛寺“释梵天”、“阿兰若”,功德圆满时摩崖刻偈,以求不朽。
址北坎口,下望簸箕状山谷,可能铁佛寺就在其中。
西行几步,两侧都残垣。
山门已是山脊,再北望簸箕状幽谷。
石门外侧就是朝阳洞,口向东南。
这是一处天然小洞改建成长方形的修行场所:木架垒石成外墙;洞内平顶,偏外洞壁板石砌直抹灰,里侧洞壁开凿平直。
西洞壁红漆书写:“学佛念佛必定成佛,生死自在;持戒苦行正法久住,普度群生。五台山东台顶
不知这位五台山的觉善因何来此,现在何处。
洞端有龛。龛内石板书写梵文,大概就是六字真言吧: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
朝阳洞是上崄的西侧端部,南侧进入山脊阳面。
路分上下:按位置,下应通中崄的“牛角湖”一带;上又是处一人多高的斜向攀岩处,手脚交错,着力不便。有危险!
攀上就算离开红螺三险。
路沿山坡横切绕行。西侧山脊有面红旗,中部有面绿旗,标明了路的走向。
对面就是青峰岭大断崖,右为对子鞍南峰。长沟峪来的电缆,穿对子鞍去霞云岭。
一直好奇冰湖沟南坡有什么?前一段时间到达黄三角处一探,见下篇。
东偏南,黄三角为四马沟而来路过的电塔,翻山越沟,架线工是伟大的。
终于看见对子鞍全貌。
南侧山体有洞。这里是冰湖沟的端部。
北侧山体有道巨大的断缝,《房山72四马沟到华木伦》提过。GOOGLE显示为巨大阴影,穿过上崄沟,通四马沟的麻烦岭。
68号电塔下望,一条大沟西北伸向大石河方向,就是《房山73上石堡到华木伦》提到的贯通杏黄、燕水、大滩、上石堡的南港沟。这是黄山店连接大石河流域的另一古道。
西去不远就是著名的不掩门东侧。
前行几步有一平台,回望不掩门。
感叹:谁起的这个名字,形象!可惜季节不好,色调反差小,要是秋天傍晚景色一定壮观、美丽。
平台西望杏黄方向,这里山形秀丽。
拉近,杏黄梯田。
对子鞍口正对车玉沟顶口,远处为鹰嘴岩。一直对冰湖沟南坡好奇,前段到过三处“三角”突出位置。
可见,车玉沟、对子鞍本身就是一条断缝。宝金山、三崄沟、冰湖沟的沟壑峭壁,是几条垂直相交的断缝组合、雨水冲刷而成。这或许是这一带景色壮观的原因吧。
大部分走在密林中陡峭的“之”路上,看不见四周地貌。
不过10来分钟时间,就可走出峡谷。可走在其中,感到那样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