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81 再探宝金山

标签:
玉虚宫清末两宫太监冰湖沟红螺三崄窟窿石 |
分类: 房山篇 |
而红螺三崄到对子鞍一线,只能看到宝金山西北侧的悬崖。
写《房山78》时,读到“北京房山独孤走”《黄山店玉虚宫小考》,得知宝金山除塔院三塔外,还有几座塔,“西南2公里”有覆钵塔。另外,曾从车玉沟顶口到达窟窿石断缝上方,想看看窟窿石下方是什么样。于是,3月29日,再探宝金山。
玉虚宫修复还在进行。地面最近清理出几件物品,顺便补充。
“双塔邨人”指出我的《房山78》抄录的光绪五(1879)年“万善同归”碑文中“长春宫四品花翎总管李莲英”,应该是“李连英”。的确如此,在此称谢。那么,这个“李连英”与“李莲英”是什么关系?
可查资料:李莲英,又作李连英。咸丰七(1857)年进皇宫当太监,咸丰十(1860)年,调景仁宫。同治三(1864)年,调长春宫侍候慈禧;同治八(1869)年,得八品顶戴;同治十一(1872)年,授予六品顶戴花翎;同治十三(1874)年,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赏戴四品顶戴花翎;光绪五(1879)年,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光绪七(1881)年,李连英加三品顶戴花翎。光绪二十(1894)年,赏二品顶戴花翎,成为清代历史上品级最高的太监。
此外,可查慈禧、慈安两住长春宫的时间:咸丰十一(1861)年,咸丰帝逝,六岁同治皇帝登基,慈禧、慈安垂帘听政,都住长春宫。同治十(1871)年,慈安从长春宫迁往钟粹宫,长春宫为慈禧独住。光绪七(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崩逝于钟粹宫,可见。光绪十(1884)年,慈禧从长春宫迁储秀宫。
资料称李莲英“光绪五(1879)年,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当时,慈禧住在长春宫,应为“长春宫四品花翎总管”更妥。所以,玉虚宫碑文中的“李连英”,就是大太监“李莲英”。这并不能证明李莲英来过玉虚宫,但能证明李连英是玉虚宫的支持者,这也是许多老太监来玉虚宫、红螺三崄养老修行的原因。
再次核实“万善同归”碑文,发现《房山78》有4处错误,修订如图。
同时,发现玉虚宫竟然是慈禧、慈安两宫太监为主。开山五人,张诚安、范诚启、高诚义三人来自慈安东太后的钟粹宫,刘诚印来自慈禧西太后的长春宫,佟禄来自乾清宫,都是当时最高权力所在地的太监。可见玉虚宫的在当时的地位。
《房山78》引用了民国22(1933)年《游山》文字。再加一段对当时玉虚宫尚健在的住持李启廉描述:“李启廉,光绪时慈禧旧宫监也”,“李尝给事东朝,习闻宫中事。云两宫听政,慈禧病,慈安露祷,愿身代。慈禧病起,而慈安遽疾,慈禧趨视,握手一恸而绝。慈安居钟粹宫,弥留时,有鸽朱喙,足大异常,鸽踽踽屋脊间。既崩,忽而不见。粤关贿狱,□由妬宠,发自隆裕(光绪皇后)母家。珍妃入井,乃太监崔玉贵举而倒植之,死甚惨。西狩至开封,竟傅澣衣王媪体,言已得请于帝,崔后被逐,疔发喙死。醇园银杏之伐,两大蛇守树,人匠不敢近,慈禧临视责遣,化白光而去。德宗(光绪)畏雷,闻雷声,则使人傅翼之,性谦和,无疾言遽色。惟大阿哥(溥隽)之逼,在西安日,尝施以夏楚。皆足以资异闻,补史阙。元修宋史,危素咨访于旧监,有以哉”。
可见,至少表面上慈禧、慈安关系是相互关心的。
上院的北侧殿放着一块新挖出了塔铭石,刻:“霍山派范大宗师上诚下启之塔”,“大清宣统元(1909)年季春月”。
上文可见,玉虚宫开山五人,范诚启排第二,官衔为“钟粹宫六品首领”。
《房山78》讲过:“霍山(派)创自白云观龙门十九世张耕云,为内监入道者而设,可谓权巧方便矣”。看来范诚启在玉虚宫修行成霍山派“大宗师”,死于宣统元(1909)年,葬于西侧墓塔之一。
最上残碑,四位太监并列,以“丨”分割,其中第二位官衔又用“—”分割,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时代,“︱”、“—”就是断句符号吧。
文字:“内殿总管三品花翎张崇元率徒,管礼四拾捌处三品花翎督总管李崇祥率徒,管礼太后宫总管三品花翎张绪英率徒、三品花翎姚蘭荣(下“绪”字辈徒19列略)”。
李崇祥名字在琉璃河岫云观(琉璃河中学,见《房山4》,过于简单)出现过。可查:1911年满清灭亡,皇宫太监李乐宾(道号李崇祥),为退身打算,改明代佛寺恩惠寺原址上仿白云观建岫云观,民国五(1916)年竣工。建成后,以玉虚宫为上院,岫云观为下院。岫云观总管常住玉虚宫,盛夏岫云观太监们到玉虚宫避暑。
可见,这两塔规制应高于下三塔。能不能说,这两塔稍早于下三塔?
树丛中北绕,找覆钵塔。没有发现,转南向,中部出现一条石砌古道。
途中一片藤萝茂密之处,树木尽死,视野开阔。
车玉沟顶口北峰的北侧。
10分钟密林钻行,来到宝金山西端悬崖。
崖边野餐,四面环视。
冰湖沟南坡。
放大,可辨识出极乐寺两碑、天梯上方的鱼脊小路。天梯向南,遮挡不见。
远山为猫耳山西峰。仔细可辨出必歇石。脚下是车玉沟顶口下通冰湖沟的路。
林密难行。攀上中部一块平顶巨石,没有能发现覆钵塔。
却能完整看见四马沟过来的幽岚山山脊,两座电塔显示着翻山路线。
断缝西侧悬崖有一豁口,曾从车玉沟顶口,到达豁口的上方,下不来。
崖台约在断缝1/3高度。向上,断缝近乎一线天,隐约可见窟窿石三角状尖顶。
下部乱石3米多高,帽子高约1.5米。
独孤走称:原来这里可上下,部队防止村民出入,将下石炸成这样。现在看,攀岩可上。
可见猫耳山东西峰和山腰的葫芦棚村。竟能辨出狮子崖(见《房山75》)。
沿沟而下后,登上一处山脊岩石。
正北是四马沟翻过来的幽岚山山脊,正对电塔。
须弥座砖饰。覆钵塔及地下捡的“佛”字砖,说明这是一座佛教墓塔。
《房山78》提过:《房山县志》有“宝金山,上有净业寺”;民国22年《游山》也有“旧有净业寺”;嘉庆年间“玉虚宫碑记”碑显示,嘉庆年间(1798—1820),山西商人创道院创建。光绪五年,两宫太监购得。佛塔的存在,说明前身“净业寺”可能是佛教寺院。
塔前有小道西去,不远就是那条登山石阶古道。
民国22(1933)年《游山》称:宝金山“以金矿得名,昔年有人开采,闻乃硫铁之属”。沿途没有看见矿坑之类。
这里已距三塔塔院不远。
一路,看到冰湖沟、对子鞍,登上窟窿石,找到覆钵塔,自觉此行圆满。心想:独孤走“西南2公里有覆钵塔”是笔误。
不想独孤走答复:“第四座塔离那三座是比较近的。第五座塔在宝金山的山坡的上部,第四、五两座都是覆钵式塔,形状相似。标志:第五座塔的东南向偏下方有一白色的近似三角形的顶部平平的大石”。第二座覆钵塔可能在西端悬崖穿越窟窿石沟,登上的巨石附近,可惜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