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79红螺三崄之下、中崄

标签:
冰湖沟云会门竹子园极乐寺天梯 |
分类: 房山篇 |
地图。前文提过:
1、幽岚山与青峰岭,以冰湖沟、宝金山沟为界,同时这个沟也是翻越对子鞍,通大石河流域的重要古道。现在因部队路断了。
2、红螺三崄(通“险”),在幽岚山五指峰下的主沟里。《房山县志》:“幽岚山,城西四十里,即紅罗崄也,山势崚嶒突兀,诸峰罗列,如剑如戟”。
可知红螺三崄最早记载是明代《帝景景物略》,其卷八有《红螺崄》文;《房山县志》称该文为《红螺崄纪略》,作者方逢年,明代遂安人。完整抄录,以防断章取义:
“山头苦乱,目不给瞬也。正复爱其历乱,山涧苦喧,耳不给聒也;正复爱其怒喧,山路苦陡,趾不给错也;正复爱其陡绝尔,乃樵夫牧儿,释厥苦辛来助。游人矻矻惘惘,盖险思僻情夫人而有之已。上方山之险僻,未险僻也,东去三十里,有红螺崄焉。山通体一峦锷,而峦诸相具。循九龙峪,度八达岭(孤山口到拴马桩翻山古道),犯云雾而上。上牛羊迳,非人迳也。
自桃叶口(黄山店南)入五里,数十人家,苑随崖起,户随涧开,远望云会门,两峰立矣。到门,而坠石开裂,真若门然。荒荒落落,亦有僧烟,如是者下崄。下崄而上里余,凑凑出石隘中者,龙潭水也。过此径穷,而梯垂铁绠挽而下上。久之,梯穷又迳,洞曰红螺,当年有红螺放光也。洞石作古色,下土穹然,当年有人饮此,霹雳骤至也,龙窟欤?如是者中崄。中崄复上半里,崄意渐弛,僧渐拓其宇。峰蹙者渐列,面面见其巧,然势仍仄逼。直上视,莫及列峰之顶。右松棚庵,一松横阴,广轮四五丈,半覆庵半覆空。僧聚石松根,为松御风也。再右百磴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如是者上崄。出崄有宇,翼翼差差,花竹簇簇者,嘉遁庵,中贵山栖焉(此句《县志》为“名幽岚山接焉”)。崄旧名幽岚山,一曰宝金山。樵迳之,成化年始;僧宇之,嘉靖年始;游人传之,万历年始。”
可见,红螺三崄,明代开始出名。文称“险僻”甚于上方山。其实,上方山的左右的红螺三崄、冰湖沟、青银沟都是“极为险僻”之地。一次到达,难以搞清方向、方位。
走河床左侧坡边,容易些。这一带曾叫“老爷埂”,有庙。
还是借民国22(1933)年《游山》游记描述沟景。其中,周肇祥《重游上方山及红螺三崄记》开始就有:“房山多佳山水,上方最幽深,红螺三崄最僻险。红螺古幽岚山也。上方尚有游者,三崄则几无人道之”。“(出玉虚观)半里,曰北境,柿林中见古僧塔。里余,曰老爷埂,庵圮塔存”。
不远,走河床,来到冰湖沟、三崄沟交汇的岔口。两侧悬崖如门,河床巨石横纵。
岔口左(西)可去冰湖沟,可见青峰岭断崖。
周文:“阴崖亏蔽,当夏犹冰。宝金山来龙,崇窿如釜钟,得名非妄。西通上下石铺(堡),有银矿(北直河),村民盗采,久封禁,今莫知其处”。
巨石堆后,是另一个三岔谷口。图正中沟,通《房山72四马沟到华木伦》的麻烦岭顶端。
而左(西)转,就是明代就存在的“坠石开裂,真若门然”的“云会门”。
上部塌落的巨石,斜倚山侧,形成三角石门,中左下部有明代“门额”。
细看门额,双勾阴刻“門會雲”,其中“門”只存右侧。左侧可辨“太监”、“明□历三(1575)年十二月吉日”等字。
721大雨后的沟谷。
向里进入三崄。红螺三崄,分上、中、下崄,明清房山八景之一。
“崄”通“险”,“险”多为形容词,“崄”为名词。
山体呈螺旋上升,每层悬崖下有盘道。下险建竹子园乳峰庵,中险建极乐寺,上险除小庵之外每一洞穴就是一座庙宇。此外,中崄的红螺洞、登上崄的天梯,更像螺壳形状。
抬头,凸出崖壁上有残址。周文:“二里抵下崄,磐石突出,上为真武殿,半圮”。
庙址三面下临深谷。
沟壁道内,还有一碑座,上坡通下文竹子园。
不久,又一残址,坡地较大,就是《房山69金山寺》残碑提过的下崄竹子园。寺名“乳峰庵”,是否因北山双峰得名?
周文描述:“步行西上,陡峻无路,禾黍丛生,藤蔓缘壁,瓜熟不能收,待其自落。越岭见房宇,即古翠竹岩。地多竹,又名竹子园,有明万历年僧道庆募铸乳峰庵铁钟,悬古桑上”。
摩崖碑额“万古流芳”。从文字可断是清末刻于明碑之上。
碑文:“大明崇祯甲申(1644)乙酉季春
重修红萝三崄翠竹岩乳峰庵。四置分明,西至□□□□,南至大牛湖,东至十八盘下□□为界,北至□□分水为界。
都古哲先贤隐形晦于避凡□□矣,傲材□□岩谷,面怡情物外全于□修□巢□化神在且万古,犹如在矣。若房邑西四十里许,红萝三崄曲径□回,危峰叠出,峦厓怪石,宛然华岳之奇,□激□□□岩武陵之胜。概非夙愿厚幸,安能履此境也。内监房公永寿,□都国运颠连难振中流之居,柱死□抛却浮荣,□□淡泊,材居于崄之翠竹岩诸峰。乳峰庵住持唐常永。玉皇殿三间,灵官殿一间,北客堂二间,□客堂二间。
□敬陈明霦。
……重修柱构道纲刘圆融、王圆启、李圆肇。
碑中时间,碰巧分别为明、清两朝灭亡之际。所以,估计原来有寺,在明、清末年成为宫中太监逃难居住养老之处。
1933年,碑中的王圆启还在。周文记述:“住持王圆启,亦内监,以白银四十两买山,千两建屋。三崄之境,皆其有也”。同游的傅增湘记有:“庵主王圆启,亦内监,年正七十,居此十年,以给事掖庭,濡染纷华之身,乃能甘澹泊,守枯寂,深藏于穷谷无人之中,亦可谓难矣。或言其性怪僻,不能与人谐,故遁而之此。斯其所以近道也欤?”
下崄翠竹岩乳峰庵,原来有多宏大,遗址下的坡田和挡墙能说明问题。
从坡路上,有浅宽似棚的“灵泉洞”,曾也是修行处。周文:“西行曰灵泉洞,泉出石底,石结成龛,微有钟乳。问松棚庵无知者”。看来还有个叫“松棚庵”的地方。
过洞,盘旋而上,转过山角,对面崖壁有条通中险的绝壁栈道。若不是有人,真看不出栈道的存在。
从这里上望,真是“诸峰罗列,如剑如戟”。但已看不见五指峰等主峰。
栈道1米多宽,右临无底深渊,左迫垂直崖壁,走在上面不由心惊胆跳。
第一次到此时,真辨不出方位。
仔细辨认,看出四马沟翻山而来的山脊电塔。那么,脚下就是三崄沟,右侧山坡就是下崄。
转上平道,相隔深谷,就是中崄极乐寺残址,其上峦嶂称“红螺山”、“金刚山”,就是上崄。
透过茂密树枝,隐约可见右侧两立碑、左侧一卧碑。
周文:“盘旋而升,径仄险,疲于行,十数休歇,乃抵岭,方平可列坐。西望大小牛角湖,峰势森峭,下有停泉,东望极乐寺。据中崄,已无垣宇,双碑兀立”。
去极乐寺,要从西侧沿谷绕行。大概山角两侧就是曾经的“大小牛角湖”吧。
《房山77穿越棺材山》提过:房山山区“湖”不是“湖泊”,而是“泉”;可能是“壶”的谐音。
第一次登上崄时,只惊叹天梯的难度,后来才发现天梯的位置。确是危岩叠垒而成。
1933年周肇祥游记,适逢断路下雨,从下崄绕山脊而上,中崄、上崄交待不清,抄录:
“两崖蔽削,通以独木,已半朽,曰天桥。其东石级崭绝,过于云梯。旧亦有铁绠,被村民盗去,无路可通。须更从翠竹岩东陟,乃能至也。沿岭绕越,又一炊黍间,抵朝阳洞,为上崄,洞向阳故名。本石窟而加以开凿,深两寻,广半之。壁有刻记,为人椎坏,不能辩。隶书记游迹。山雨忽至,急行至斗姥殿。其后孤峰突起,方广如幢,根中空,绝依傍,兹山之秀也。高崖西峙,上有洞曰背阴,颇宏深,中奉佛,旁穴通天光,疑即观音洞。袁守义昔年看青宿斗姥,夜夜闻木鱼声自洞出,迹不可得。北行里许,至石壁下,曰铁佛寺,像高七尺。殿圮,盖屋覆之。东为天桥湖,下为红螺洞,以阴雨未能到。从来路归至竹子园。三崄诚幽峻,惜庵寺荒圮,林木伐尽,近山村落,地不足给耕,人以烧炭为业”。
碑额:“重修碑记”。碑文损坏严重,可读有:
“重修□□寺记
……书丹。
……路□迴如线,不能容马,游者……即其处以居之,为法……嘉靖□岁……不舍昼夜,月积岁累……基为佛殿者三,□佛□中,两列罗汉,金□辉映,焕然□□□四方……昔日之□□□数倍也。然此者皆出于表上人之□经画□□□□四方好善者之所□□也。工始□□□十三(1534)年之春,落成于十五(1536)年之秋。上人一日□□□曰:吾百□新此,不自意□□吾□□□□以垂不朽,何如?□□□□援笔而……兴作虽其甚不……而后可以一得志,今斯寺之侈……资于人,乃作,不数年工以告……之敏也。而人……其□克尔尔也…………者以记……
……信官……村…
…安肃(今徐水)县□□贺……
好在《房山县志》收录了此碑文,原碑补充了刻碑时间:
“重修极乐寺碑。明,贺道济,安肃人。
红罗崄山,距房山西三十里许,人皆曰多高峰、多奇石,路盘迴如线,不能容马,遊者缘梯引索而升,足未涉而气已夺,真世之险绝处也。僧人静善,号无极,即其处以居之,为法堂者三以祀佛也,为斋厨者二以自棲也。嘉靖初,岁久日敝。其徒性融号混空,性表号天仪,其孙心境锐然以兴坏为己任,亹亹不舍昼夜,月积岁累而用以足。于是去其敝坏,而营其故基,为佛殿者三,奉佛居中,两列罗汉,金碧辉映,焕然聿新。凡四方宾客之遊者,而又作室以棲之。视昔日之所创,增数倍也。然此者皆出于表上人之所经画,亦多赖于四方好善者之所乐助也。工始于嘉靖十三(1534)年之春,落成于十五(1536)年之秋。上人一日来谒予曰:吾百力新此,不自意成,就吾欲文于石,以垂不朽,何如?予曰:诺。遂援笔而叹曰:世之官府,凡有所兴作,虽其甚不获已者,亦必几费经营,而后可以期(碑为“一”)得志。今斯寺之侈,用财与力悉资于人,乃作,不劳而(碑“数年”)工以告具。是何其易腐为新如是之敏也?而人应之者又咸以为当然。予不知其曷克尔尔也。虽然,岂独其说之足以鼓群听、惑众志哉?吾观上人,气闲而定,行洁而通,言朴而确,以故人皆谅之。凡欲有为靡不如志,夫以数十年圮坏之跡而得一人焉,以兴佛有妥?灵宾有宁宇,虽未索其所为,克当于理否?而其志之专力之勤,有恒可嘉也,则安得而勿记乎?若夫红萝崄,形胜奇诡,千出之状,尚有俟夫明智者,以記之矣,又奚契于予文也”。
旁有残碑“缁素芳名”,其正面可能是明代修登“天梯”的木梯碑记。
《房山县志》录有:“重修红罗崄木梯记。明代,李久学。
房山去都城百里,创自金元,始曰奉先,后改为房山。盖取其县之西有山如房之义也,山脉起自中条直坻辽海(太行)。环于房者,若马鞍(千灵山)、连泉、茶楼(猫耳山)、石经,不可胜记。西南三十里地名曰黄山,两峰并峙,由中而入不远,曰宝金山,再入曰红罗崄。其下根基盘结,凝固崚嶒,突兀耸然,独出诸峰,罗列左右者如戟。天顺四(1460)年,有禅僧讳静春,号大元者,游历此处,爱其山水秀丽,林麓深远,遂为终身寄跡之计。始建招提(民间寺庙)一所,扁其石曰圆通,因投礼天开(参《房山21
碑文清晰,但有人为细心凿去文字的痕迹:
“重修□□□□□□(6字被凿)极乐寺碑记
夫人寓形寰区所为记载垂不朽者必曰记。顾世有□(以?)忠贞记者,有以勋庸记者。旂常彝鼎,非不赫然耀耳目。然昭昭之表见,终不若冥冥之功德足以培善果、种福缘。□□□□□□(共32字整行抹去)然峨然,相错如绣,盖京西一胜望也。中崄山有极乐名寺者,登崄而谒,则俯视四极,苍然一色。诸峰杂陈,琐细莫辩,危哉高乎。脱非设诚振志,竭尔处恭,则此山可望而不可登,此寺可仰而不可近耳。第寺惟建立年久,倾圯敝坏,释迦子辈每每募化□修,无与见相作福。
峕万历癸己(1593)岁,内监总理张公祯因公差近此,素慕复萌□□□之,参礼极备,见其毁谢坍塌,瞿然良久而改容。回即白于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内官监印务司礼监掌印太监张公诚,同捐捧(俸?)金,抡材紏工,殚厥擘画,不逾年而落成。但见圣容饬整,昭其像也。殿阁壮丽,盛其宫也。门垣恢扩,大其规也。钟鼓声喧,经教大播。日霭香烟于八极,朝颂皇恩于万年。庙貌鼎新,华峰增重。苦海大渡以慈航,善行阴施于无极。此崄此寺,亘万古不磨。而公之功德,自默受无穷之报。然则公固梦幻世尘,超然障外者,以故设施如此,况其忠贞勋庸,别有所镂记,以垂不朽哉。兹举亦有乐善捐出己资,共成厥美者,咸书旁石。是寺也住持僧广通,由任丘县□惠寺出家。此僧慕有成劳义得并书,且以劝后之续住持者。是曰记。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徽歙程奎撰。
碑有:
“上林苑监监丞等官(12人略)。
本山僧人广通、能逵,徒弟证平、证随、证其,徒孙圆兴、圆朗,玄孙通安”。
碑文:“钦差提督工程内官监太监陈朝用、刘济、王钰;
景府承奉正吴朝;
钦差总理工程内官监太监张祯;
乾清宫近侍内承运库掌印御马监太监孙顺;
背阴已完全风化。
碑侧另有一螭首碑卧地。崖角有一小洞口,就是所谓“红螺洞”,北侧崖角洞口稍大。
洞长约二十米,内分两叉,形似螺壳。
明代描述:“当年有红螺放光也。洞石作古色,下土穹然,当年有人饮此,霹雳骤至也,龙窟欤?如是者中崄”。增加了此洞的神秘。
崖壁东侧,是路的终点。
旁边开有小龛,镶以汉白玉龛框,题“龙王堂”三字。
这里大概就是明代《红螺崄纪略》描述的“凑凑出石隘中者,龙潭水也”。
实际,沿沟底河床,可绕过下崄竹子园,不过2、30分钟,直达中崄。
篇幅太长,暂此。下篇从上崄,到对子庵、不掩门,冰湖沟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