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有方(23)
(2024-08-23 14:51: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家教角 |
(22)张居正的教子之道(上)
齐悦
家风
在外人的眼中,张居正是一位严厉务实的铁腕宰相;而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是一位深沉慈祥的父亲。
张居正一生有七个儿子,其中一子早年夭折,六子分别是长子敬修、次子嗣修、三子懋修、四子简修、五子允修、六子静修。张居正对孩子疼爱有加,六个孩子对父亲也极为孝顺敬重,无论张居正兴衰荣辱,在孩子们眼中,父亲永远是伟大、威严、值得尊敬的。
张居正重视家庭教育,正如他所说“本之以情,秩之以礼,修之家庭之间,而孝悌之行立矣,独文与哉”。他认为,教化不仅仅来自学校的书本,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内心塑造和日常言行规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辈对后辈的影响不在于留给他们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以自身人格启发后人。“君子垂世作则,不在族之繁微,而视其德意之凉厚;不在贻之肥瘩,而卜其规模之恢隘。”
作为父亲的张居正,极为推崇西汉名臣万石君的教子风格,即对儿子管教极严。万石君原名石奋,他教子有方,儿子们个个奋发有为,父子五人都做到年俸两千石的大官,汉景帝特赐号“万石君”。万石君教子的佳话,广为流传。当子孙犯了错,他既不动怒,也不怪罪他们,而是自己闭门思过,绝食自责。在万石君的人生哲学里,儿子如果教育不好就是父亲的过错,当然他要惩罚自己。儿子们看到父亲绝食受苦,心里万分愧疚,便主动反省自己的过错,然后向父亲谢罪忏悔,万石君这才原谅自己。为了给子孙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万石君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做官的子孙前来拜见他时,他一定要身着朝服接见,并且从不直呼其名;如果是和成年的子孙同席,无论多么轻松的场合,他都会正襟危坐。有人觉得他这么做未免过于矫揉造作,而万石君认为,长辈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成长,严格的家教才能令孩子谨言慎行,见贤思齐,最终成为国家栋梁。
万石君这样的官宦世家令人艳羡不已,张居正也渴望张氏家族世代为官,振兴家业。他仿效万石君,常常教育子女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贪图荣华富贵、追求金银财物、忙于置办家产,不许他们仗着自己的显赫身份而结交各地官员、作威作福,更不许他们随意收受银两或委托地方官为己谋取私利。张居正教育孩子们要和普通百姓一样,遵守政府法令,依法缴纳赋税。每次散朝回家,他从来不谈公事,也不把政事带到家庭生活中,儿子们只能从政府公报中获知天下大事。有时儿子们谈论国事,指点江山,张居正不但不赞赏,反而勃然大怒,他拿出汉代曹相国怒笞其子曹窋的典故来训斥儿子们。
父亲的严格管教,让孩子们敬畏有加。每次拜见父亲,除非张居正主动询问,否则儿子们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一声不吭。每到深夜,张居正正襟危坐思考问题时,诸子无论壮少,都不敢上前侍奉父亲,这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正是因为张居正的严格家教,在他当政期间,“虽亲子弟,无敢以毫厘干于官府。”即使儿子们登仕做官之后,张居正还不忘教导他们谨言慎行、严格自律。
也许在外人看来,张居正对孩子们有些不近人情,但他所做的这一切,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即希望子女通过严格自律实现自我价值。
科举致仕
张居正关心子女的前途命运,他反对孩子如其他高官子弟那样不学无术、坐等恩荫,他鼓励儿子们参加科考,用知识改变人生,更希望儿子们入仕做官,继承他的改革大业。
张居正之前的首辅杨廷和、翟鉴都曾因公子高中进士而引发非议,被反对派抓着把柄,最终罢官而去。在那个科举考试决定命运的年代,无论辅臣子弟贤良与否,一旦考中进士,总要被舆论批评一番,很多人觉得这是辅臣子弟凭借特权与寒士争名第。由于科举取仕关系到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而且辅臣之子登科的社会影响极大,皇帝不得不重视,也只能严惩登科的辅臣子弟,以平息舆论。然而,作为首辅的张居正依旧是一门心思地教导儿子们走科举考试的康庄大道。
公事之余,张居正时常搜集名著、美文对儿子们进行熏陶,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为了应对应试教育,他甚至亲自搜集全国各省的试卷,为孩子们讲解点评;还广召天下才俊与儿子们学习交流,让自己的儿子们在同龄人中寻找奋发努力的参照坐标。
沈懋学和汤显祖是当时久负盛名的两位才子,张居正先后找到二人,请他们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切磋学问。沈懋学爽快地答应了,他与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结为好友,二人朝夕相处,读书论道。万历五年,他们二人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分别成为皇帝钦点的状元和榜眼(而汤显祖不愿攀附权贵,科举连年受挫,直到张居正死后才中第,位列三甲之末)。此时的张居正可谓圣眷正浓,春风得意,无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