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教有方(24)

(2024-08-24 19:05:30)
标签:

教育

分类: 家教角

22)张居正的教子之道(下)

齐悦

二儿子张嗣修虽高中榜眼,但张居正最寄厚望的三子张懋修却在科考中接连受挫。张懋修自幼聪明伶俐,虽生在名相之家,却毫无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他好学上进,勤学苦读,从小就把科举中第作为人生目标。张居正还专门聘请名师汪道坤、余有丁、袁黄等人为他辅导功课。凡是与懋修接触过的人都认为,他应是张家公子中最早登第的人,被选入翰林院也是迟早的事情。然而,懋修中举后,却接连两次在礼部会试中名落孙山,张居正内心的痛苦和失望可想而知。作为父亲,张居正既未漠不关心、置若罔闻,也没有横加责备,而是结合自己青年时的亲身经历,给儿子写了封饱含殷切希望的家书,帮儿子分析两次科考失利的原因。在信中他说,“我年纪很小就捷足先登,所以一下子就像有了很高的名望。自己得意忘形之中,甚至对于屈原、宋玉、班超、司马迁等先贤也视作不过如此了。”张居正对儿子检讨自己当时的那种浮躁心态,他深刻地说,“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这样做的后果,“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在信中,张居正向儿子坦露他当时的心理——他错误地认为,区区一进士及第唾手可得。于是就抛弃原来的学业而去搞古典文学创作,三年未果,旧业荒废……信的最后,张居正语重心长地对儿子懋修说:“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张居正可不是一般的父亲,他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威仪如山的气度,再加上他本人向来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特别注意自我形象的人,却敢于如此自曝其短,以少时“足以发笑”的往事自嘲,足见其爱子之深,以及对儿子寄予的殷殷厚望。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张懋修发奋苦读,万历八年,懋修再次参加科考。时任主考官的内阁阁臣申时行和礼部尚书余有丁原拟懋修名次为一甲第三名,当他们把一甲试卷呈送给皇帝审定时,皇帝以为,张居正的爱子做第三名太屈才了!于是大笔一挥,将懋修的名次从一甲第三提为一甲第一,也就是状元。

恰好这一年,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也考中进士。张家双喜临门,六个儿子中的前三个:敬修、嗣修、懋修都成为进士,第四子简修,也被加恩授予南镇抚司佥书管事,儿子们的前途一片光明。张居正为儿子们骄傲不已,欣慰于自己苦心经营的改革事业终于后继有人。

相子之殇

然而,三年前,张家次子嗣修高中榜眼,被授予翰林院编修;这一年,懋修又位列榜首,于是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响。同时代的学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今上庚辰科状元张懋修,为首揆江陵公子,人谓乃父手撰策问,因以进呈……”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懋修是因为父亲的暗箱操作,才获得状元的头衔。当浙江督学官把张懋修的策论答卷当作范文出示给一群举人学习时,举人们疯狂地抓走试卷,奋力地将其撕成碎片,并用力踩在脚下,嘴里还呶呶不休地谩骂张相爷窃取国家公器。

两年后,张居正离开了人世,民众的怨气并未随他的死亡而烟消云散,当时北京城内到处流传着一句民谣:“张公若是不身亡,四官定作探花郎。”万历十一年将逢“春闱”,又是天下举子会试京都的年头,人们臆测,张居正若还在世,其四子简修将会在“春闱”中高中科甲!可悲的是,首辅尸骨未寒,言官即弹劾首辅儿子倚仗父势滥登科第,破坏科举。万历皇帝不顾大臣劝阻,毫不犹豫地褫夺了张氏三子的功名。张家三兄弟一起被革职为民,尔后又经历了家破人亡的覆巢之祸——长子敬修最终以自缢表达他的抗议;二子嗣修充军于烟瘴之地。张居正万万没有想到,他苦心教育子孙,为儿子谋求科名,可结果呢?光环转瞬即逝,更多的则是世人的非议和无尽的苦难。

从此以后,后继的首辅们都以此为戒,遇到儿子科考均有所顾忌,不敢堂而皇之地金榜题名。比如万历末年的首辅沈一贯为保全自己的名誉,反对儿子参加科考,闹得父子失和。综观明代首辅,不少人因子而受累得祸——杨士奇苦于儿子无法无天,杨廷和苦于儿子太激进,严嵩苦于儿子太能干,徐阶苦于儿子善敛财,张居正苦于儿子爱功名……真是无子苦,有子亦苦;子贤苦,子不肖也苦,这大概就是相门之子的悲哀吧。

经历如此家祸,张懋修最初万念俱灰,后在乡人的帮助下,他恍然大悟,明白当务之急是整理父亲遗留下来的书信、奏疏,以探究张家得祸的根本原因。他立志也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生命的强者,无论如何都不向艰难困苦低头。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但这却毫不妨碍他做一个孝子。于是,他历尽千辛万苦到处搜集父亲的文集。当他看到一封封父亲与诸官畅谈国事、公忠许国的书信时,不禁泪流满面。张懋修终于理解了父亲:人往往都是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而父亲一旦认定了目标就毫不动摇。一直以来,父亲不顾他人的诽谤和唾骂,只求把大明江山奠造得稳如磐石。父亲的赤诚之心深深地感动了他,他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在朋友的帮助下,《张太岳先生文集》终于得以付梓印刷。天启初年,明熹宗刚刚即位,张懋修不顾年高体弱,上疏乞求为父亲张居正昭雪,张门冤案最终得以平反。

崇祯七年,张懋修驾鹤西去。张懋修的一生,先经历了风光无限的荣耀,后又悲剧性地成为父亲政治改革的牺牲品,他的一生就是一场莫大的悲剧。(xawb201812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