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直道(文:徐君峰17)

(2024-06-24 15:00:16)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园地

7)史念海开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先河(中3)

匈奴的每次南下入侵,都由单于和左右贤王各在自己的领地内组织军队,由于集结的部落不同,进攻的目的不同,故选择的进攻路线也不同。关中为首善之区,为匈奴最主要的进攻地,匈奴进攻时也充分考虑地理形势的条件。上郡、北地郡建置从战国到秦一直没有改变,建置的目的就是对付匈奴的进攻。上郡治所肤施位于今无定河畔,正说明无定河谷是匈奴向南进攻的一个主要方向。北地郡的治所,先后在义渠和马领,都位于泥水旁,泥水为今马莲河,显然马莲河谷道也是一个进攻方向。六盘山下战国已置萧关关隘,在朝那、肤施一线西端控制着清水河谷道。以此推论匈奴喜欢选择利于骑兵通行的河谷行进,这样从西到东,匈奴就有了三条可以选择的主攻路线,西有清水河谷萧关道一线,中有马莲河谷道一线,东有肤施一线。

通过东边肤施一线的道路为秦始皇以前旧道,赵武灵王、秦昭王、秦始皇都曾经走过。赵武灵王“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赵武灵王于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99年,传位于儿子赵惠文王,本人则自号主父。之所以要进入秦国,是想亲自察看地形,并趁机观察秦王的为人。赵国云中郡治所和九原郡治所分别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境和包头市境,肤施当时尚为赵国的土地,赵武灵王若从九原出发可南下肤施,若从云中启程则会西南行榆溪河而南趋肤施。秦昭王“二十年,王之汉中,又之上郡、北河。”秦上郡治所在肤施,所谓的北河当在赵国九原郡以南,故其所走的道路,乃是遵循赵武灵王南下的旧辙。秦始皇三十二年,“巡北边,从上郡入。”也走的是这条道路。

驰道是在秦故地与六国境内的旧道基础上兴建的全国交通网络系统。上郡辖区内的高奴(今陕西省延安市)、阳周(今陕西省子长县境)、肤施皆为蒙恬重兵所在之地,连接郡县治所间的大道,自然成为驰道交通网中的一部分。秦始皇南行经过阳周、高奴以及今陕西省甘泉县南雕阴和今富县洛河河谷之南的上郡塞,再沿着洛河继续南行,舍此别无他道。

上郡辖区大部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耕民族大规模进行农业垦殖困难重重,同样游牧民族大规模的放牧也不容易。相比较而言,农耕民族稍占优势,因为在一些河谷中,还可以开发出呈点状分布的农业,并形成具有自给能力进而维持一定人口数量的局部区域。由于山梁高峻,崖涧深陡的地形原因,对匈奴骑兵的前进,起着阻碍作用,又掳掠不到许多东西,还易受到来自局部区域的汉军伏击甚至隔断退路的围困,加之陕北是关中的屏障,以关中为都城的王朝自古就注意陕北的防御,蒙恬亲率三十万大军就长期驻扎于上郡。这样的因素让匈奴往往采取避实就虚的迂回战略,大规模军事行动避开东边肤施一线道路。

清水河谷道和马莲河谷道的北端都是起于贺兰山下,当地平原广漠,水草丰盛,匈奴南下便于在此补给粮秣。河曲之地因为水流迎面受阻,速度减慢,往往被利用成渡口。位于“九曲黄河”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附近河岸低缓、岸距不宽,成为匈奴愿意选择的重要渡口。

当时的渡河工具一是浮桥二是皮筏。浮桥结构是将船首尾相连或紧密横排或在船和浮箱上架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浮桥的国家,《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意思是说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距今已有三千年了,比波斯王大流士入侵希腊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造的浮桥早五百多年。皮筏至今在黄河上仍未绝迹,其制作工艺简单,将整张牲畜皮囫囵褪下,经脱毛、清洗、晾晒处理后,扎口充气鼓起来,许多个依次绑在木架下,形成能漂浮的皮筏。当时对汉军而言,可能会架设浮桥渡河。但对机动性强的匈奴骑兵来说,可能会采取皮筏的形式,因为不仅材料来源方便,皮筏还有一种用途,行军中可用来储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