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直道(文:徐君峰18)

(2024-06-25 14:56:06)
标签:

文化

分类: 散文选

7)史念海开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先河(中4)

匈奴大军渡河后,就可以趋马莲河谷道或清水河谷道前进。这两条通道的条件并不完全相同,马莲河谷道距关中较近,马莲河附近又是土山丘陵地,没有多少险阻。可是甘肃省环县和灵武之间,沙漠广布,俗称为瀚海,行军宿营比较困难。明末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对这一带的地理环境曾如此评价:“庆阳、环县而北,无居民,亦无树木,水草皆绝少,至灵州始有之,中间地势荒瘠,屯戍者每患无所资以为固。此庆阳之患,比他郡为倍亟也。”

萧关道所在地清水河河谷,由黄河南岸一直通到六盘山下,川道平坦,水草不缺,便于骑兵直入陇西、陇东两大高原的结合部,虽然距离关中较远,但匈奴采取战略大迂回的战术,南下进攻一般都借助此道,可以说是游牧民族由西套平原侵入汉地的主要路径。设置萧关就说明这个问题,翻开秦地图,情况就更清晰了,萧关道以西皆为游牧之地,匈奴遇到强力阻击,随时随地会西撤安全返回。

萧关作为“关中四塞”中的西北门户在历史上承受的压力和战火是最多的,函谷关、武关、散关的军事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原政权的内战上,唯有萧关因为接近农牧分割线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外战对垒地。公元736年,唐朝诗人王维奉旨慰问在河西打了胜仗的将士,写下了《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不仅描写出大漠与黄河寂寥壮丽的风光,还为萧关道是匈奴入侵关中的主要通道提供了有力佐证。

由萧关到关中有两条通道,一由甘肃省平凉县到陕西省陇县;一沿泾水到陕西省彬县,由马莲河谷道南下也达到彬县。陇县和彬县都是关中西北的门户,所以萧关道和马莲河谷道都关系着关中平原的安危。自古以来,发生了不少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的激烈战争,有的规模还很大。

尽管已有三条路线可供使用,但秦始皇还是选择了在子午岭山脊上另外开辟路线修建秦直道,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和子午岭的地形地貌不无关系。子午岭位于北纬107°30′~109°40′E、东经33°50′~36°50′,是桥山山脉的支脉,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北起陕西省的吴起和志丹两县,南至铜川、耀县、淳化、旬邑诸市县,东有甘泉、富县、黄陵、宜君诸县的西半部,西有甘肃省的华池、庆阳、合水、正宁诸县的一部分,南北长,东西窄,总面积为二万三千平方公里。东北部与白于山、崂山相望,南部与渭北高原相连,其北部从甘肃省华池县延展至陕西省黄陵县境内的蝣蜒岭以南分成东西两支,伸入洛河和泾河源地,并构成泾洛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子午岭可分为南北两段约八百里,以华池县东华池镇附近为分界线。子午岭主脉在华池县境内改称老爷岭,一直趋向西北,在黄蒿地畔附近又改称黑老虎岭。再向西北,到陕西省定边县张崾岘有一段又称钻天岭,除此以外,都是以梁相称。子午岭的名称尽管不再使用,但主脉依然存在,仍是洛河和泾河的分水岭,直到定边县南境,始到平地。秦直道之所以选择在子午岭上,战略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是甘泉山为有特殊位置和要塞作用的锁钥之地。远在战国时期,甘泉山与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北的谷口就起着屏蔽咸阳的作用。谷口又作瓠口,即郑国渠浚引泾水引水口所在的地点,控扼着泾水谷地通道,利用河川谷地开辟通道,是大多数地区的普遍做法。谷口成为关中北部的攻防要地,原因即在于此。但是,在陕北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其独特的黄土原、梁地貌,使得当地在开辟交通道路时,除了利用河川谷地之外,还经常选择在黄土原面或是梁面上修筑道路。渭河北岸的泾水与洛水两大支流之间所间隔的子午岭很适于开辟成为进出关中腹地的南北通道,而甘泉宫所在的甘泉山,又名云蒙山、石鼓原、磨石岭,今俗谓好花屹挞山、黄花山,是子午岭南端的一个支岭,诸峰林立,沟壑交错,森林密布,素以险要著称。由于位于陕北高原和陇东高原的地理分割线南端,是控制出入关中北部的战略要地,故秦直道肇始其地,这也是甘泉山或者甘泉宫成为关中北部要隘的地理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