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文:徐君峰12)
(2024-06-19 21:06: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6)秦始皇确定了主动出击的新方针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行完北方边境,从上郡回到咸阳。燕人卢生派往海上寻仙的人回来了,借向秦始皇报告鬼神之事的机会,献上了抄录的图书,上面说:“亡秦者胡也。”迷信思想较浓的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万世基业,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北击匈奴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的导火索,竟然是富有神秘主义意味的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谶言,从表面上观察这只是个偶然因素,如果从实质上分析这则是必然因素。
站在整个国家军事战略层面上审视,秦始皇面对政权的最大威胁,总结出百年来消极防御所造成的被动挨打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对匈奴作战的新方针,一方面沿袭老办法修筑长城防御,一方面“西北斥逐匈奴”展开大规模的出击。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发生所谓的“谶言”,由于作战新方针的确定,主动北击匈奴的战争也一定会爆发。
这种军事战略的转变可在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中窥出:秦始皇派蒙恬领十万大军北攻匈奴,全部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并以黄河为边塞,修建四十四座县城,迁徙因犯罪被罚守边的人来充实县城。又修起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利用山边、险沟、溪谷等可修缮之地筑起城池,起自临洮,终于辽东,长达万余里。又渡过黄河,占据了阳山、北假一带。蒙恬率兵之数在《史记·秦本纪》《史记·六国年表》《史记·蒙恬列传》却都记载为三十万。究竟哪一个数字真实,难以断言,姑且以记载次数较多的三十万为准。
陕北高原由于沟壑纵横的地形原因,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但在一些宽坦山峁和河谷中,还可以种植农作物,养活一定的人口,并形成有自给能力的据点。这使得秦军从咸阳出发,在穿越陕北高原的路程中,能得到部分补给,加上可以由大同盆地、陕北高原对前线进行支援,蒙恬大军的进攻相当顺利,辟数千里,以河为境,垒石为城,树榆为塞,以至“头曼不胜秦,北徙。”迫使匈奴放弃了政治中心王庭所在地头曼城,大踏步地向北后撤,从而出现了“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的历史现象。
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并不尖锐。如果没有感受到游牧民族对中原核心区构成威胁,立国之本深植于农耕区的王朝一般不会向草原边缘主动扩张。由于河套平原成为了匈奴南侵的跳板,严重影响到中原核心区的安全,迫使农耕民族不得不大规模的主动出击。蒙恬大军北伐所略取的河南地为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黄河南岸之地,并乘胜渡过黄河,占据了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狼山以及河套以北阴山以南的地区。
由于地近草原,休整后的匈奴会随时卷土重来。如何能保住胜利果实就成为秦人面临的大问题。为此,秦始皇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进一步强化承担管理河套平原重任的九原郡,从内地“徙民于北河、榆中。”(北河在今河套乌加河之北,榆中在今河套东北岸)通过移民来巩固北部边境,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反击和防守双重功能的前沿阵地。二是让蒙恬将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东西扩展,形成西起甘肃省岷县,循临洮县、定西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再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县、横山县、榆林县、神木县,然后北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向东经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兴和县、河北省尚义县、张北县、围场县,辽宁省抚顺市、本溪市,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在长达二千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时间长城发挥着中原农耕地区的防御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