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文:徐君峰10)
(2024-06-17 21:56:3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5)地理环境造成农耕民族处于守势
匈奴人用了数个世纪默默无闻地创造了最初的游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模式,然后突然间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成为创造历史的主角。公元前312年,匈奴开始“驱驰于楼烦之下。”楼烦本是一个戎人部落的名称,战国时期楼烦活动范围大致是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和清水河一带,东南到达今太原北部的娄烦县一带。楼烦归属赵国后,赵人在吕梁——云中谷地北端的治水河边构筑了“楼烦关”以阻止游牧民族的南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增设了楼烦郡。西汉置楼烦县,治所在今太原市朔城区夏官城村,此后楼烦作为地名就在这一带以郡、州、县、镇一直延续下来。“文化大革命”中,误将错别字“娄”作为标准地名上报而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娄烦县。
匈奴是最早驯化马匹的民族之一,当时甚至培育出了良马“騊駼”。马可以说是游牧民族最主要的生产要素,骑马可以使牧人灵活而有效地控制和保护庞大的畜群。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一个牧人徒步一般可以放牧一百五十至二百只羊,如果骑在马背上就能控制大约五百只羊,若两个骑马的牧人就可以管理大约两千只羊。马不仅用来放牧、驮运,同时也用于格斗打仗。在游牧环境下,形成了“人不弛弓,马不解勒”的生活方式。
逐渐强大起来的匈奴开始充分发挥骑马射箭特长所产生的机动灵活的优势,在无法预知的时间和地点发动奇袭,抢掠人畜财产,对中原农耕民族造成威胁。“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活动踪迹达到战国七雄中的秦、赵、燕三国边境。面对游牧民族的铁骑践踏,处于劣势的秦、赵、燕三国为了避免内外作战而集中力量逐鹿中原,都采用了消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向边关用兵去防胡;一方面利用一些山河关隘等险要地形修筑长城以拒胡,长城成为了农耕民族以静制动的法宝。
历史上阴山名称在古代文献上首次出现就和修筑长城以拒胡有关。《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时在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向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后,把其国土地并入赵国版图,并开始修筑长城。林胡为林中胡人之简称,其活动地区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当时这里为森林分布区。长城从代地沿着阴山修到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的高阙,因这一段山望之若阙,故被称为高阙,并建起关塞。还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设置云中郡,在今山西省右玉县设置雁门郡,在今河北省蔚县设置代郡。
燕国将领秦开曾在东胡为质,熟悉敌情,回燕国后,率军大破东胡,迫敌退却千余里。其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燕长城从今河北省赤城县一直延绵到今辽宁省辽阳市,并在今河北省怀来县设置了上谷郡,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设置了渔阳郡,在今天津市蓟县设置了右北平郡,在今辽宁省义县设置了辽西郡,在今辽宁省辽阳市设置了辽东郡。
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是秦国,战国时曾三修长城。秦简公七年即公元前408年,“堑洛,城重泉。”洛指今陕西渭水以北的洛河,“堑洛”就是挖掘洛河岸边的山崖,重泉城旧址在今陕西蒲城县钤饵镇。第一次修长城是为了防止魏国西进。秦惠文王初更元年即公元前324年“筑上郡塞”。第二次所修长城位于黄龙山和子午岭之间的洛河河谷,东西两端都至山下。秦昭王时“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第三次所修长城,从今甘肃省临洮县起,经今甘肃省宁县到今陕西省榆林市。
秦、赵、燕三国用修长城的方法来抵御敌方的进攻,都属于农耕民族的无奈之举,农耕民族宅地习惯建围墙以防盗,将自家的院墙加长就形成了长城,用来防御更大更强的盗贼。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一直鄙视用土做成的墙和房,而这恰恰是农耕民族的看家本领。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关隘虽然险峻,但还需相当的兵力去防守,否则,匈奴会随时南越长城进行侵略。
赵国选派当时最杰出的将领李牧常年镇守在代郡、雁门郡一带,防备匈奴的入侵。李牧韬略过人,在一系列的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曾战败过,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李牧对匈奴作战的指导思想是做好长期防守准备,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刺探敌情,对匈奴的入侵退入营垒固守。在“坚壁不出、不令所获”的原则下,不打无把握之仗,但该出手时就出手。公元前265年,李牧精选兵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射手十万人,进行军事操练,同时满山遍野放牧牲畜。面对匈奴小股部队的进攻,假装不敌败逃,诱使单于率领大批人马侵入到所布下的奇阵内,然后“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分布在今山西省朔县北至内蒙古自治区),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此次大破匈奴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中步兵兵团歼灭骑兵兵团的典型战例。虽然对敌军事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在国家总体层面上还是战略防御,处于守势,其他两国也和赵国基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