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文:徐君峰4)
(2024-06-11 15:31: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3)秦直道修筑的时代背景之匈奴发祥地的地理环境
蒙古高原为亚洲内陆高原。东抵大兴安岭,西及阿尔泰山脉,北至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界阴山山脉,面积二百万平方公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受这首充满浪漫情怀歌词的影响,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满野绿色的大草原,但实际上,其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严酷。
蒙古高原海拔约一千五百米,地处内陆,四周有高山环绕,冬季受蒙古高气压笼罩,是亚洲极地大陆气团的发源地,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非常显著。春季干旱,全年只有夏季一个生长高峰,缺乏春季短命和类短命植物,冬季常出现暴风雪等灾害性天气,最低气温甚至可达摄氏零下50。在温带干燥大陆性气候的主导下,东部发育为半湿润地带,西部演变成半干旱地带,年降水量稀少。由于草原承载力的限制,造成人口稀少,为了有效管理羊群,牧民便选择了骑在马背上,也由此诞生了“游牧”这种生产生活状态。
蒙古高原虽然地理条件不佳,却是孕育草原文明的摇篮,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就是游牧部落的故乡。繁衍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游牧人生活简单而实惠,吃牛羊肉、喝马奶酒、骑在马背上,在严酷的条件下塑造出坚毅的性格。历史上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相继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凭借着大草原赋予的强壮身躯和野性勇气,在中国乃至世界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腥风血雨的历史大剧。
漠在汉语中意为面积阔大缺水干燥无人定居的沙石地带,在《史记》等古文献中,“大漠”一词就经常出现,有时也称“瀚海”,指位于蒙古国南部东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尔泰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部二连浩特一带戈壁沙漠。面积达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大漠将蒙古高原一分为二,大漠以南称漠南,大漠以北称漠北。匈奴是蒙古草原上第一个崛起的民族,其起源地在哪里,因历史记载不详而无法得知。匈奴的名字首见于史书时,其活动踪迹就已遍布位于漠南的阴山山脉和河套地区了。
河套地区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流,由于阴山阻挡再向东流,后沿着吕梁山向南流,也正是在这三条外围山脉和河套之内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陕北高原的共同作用之下,黄河形成了“几”字形的大转折,这种河套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清道光年间怀远县知县何丙勋在《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河流自西而东,至灵州西界之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至府谷之黄甫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
河套平原分为“西套”和“东套”。西套指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由于位置偏南,离阴山稍远,来自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西羌”族群更容易控制这块水草丰美之地。东套又分为“前套”和“后套”。前套指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后套指内蒙古自治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根据历史的记载,秦与匈奴的争夺几乎都是围绕着河套平原的主体即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进行的。
阴山山脉与黄河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之间距离相对较远,为河套平原的拓展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地理因素又导致这一空间出现了生产形态二元结构的属性:一方面受两次拐弯水流趋缓的黄河水滋润,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形成了优质的草场,可以开展畜牧业;一方面因为具有四通八达的自流灌溉系统,不用靠天吃饭,适于种植五谷等农作物,可以开发种植业,被誉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平原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活资源,故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民谚广为流传。
在匈奴心目中,蒙古高原南缘的河套平原无疑是魂牵梦萦的肥美草场,也是向中央之国核心区进攻的主要跳板。而对于华夏族来说,河套平原是一块很有价值的土地。倒不一定是说它的农业潜力有多大,而是一旦得到了它,不仅将前沿阵地插在敌人眼皮底下,还可以充分发挥宜农宜牧的地理优势养马种田,就地解决给养问题。尽管早在战国时期,华夏文明就在河套平原进行过农业开发的尝试,但纵观两千年以来的历史,在游牧文化强大压力下难以形成稳定的农业带,似乎游牧文化在博弈中更容易占据主导地位。
喜好历史或文学的人对阴山名称不太陌生,作为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古代诗人常常将其和战争联系在一起。“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晋人陆机感于征程的艰辛吟出了充满肃杀意味的诗句。“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唐太宗李世民挥毫写出了一代名君的气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豪迈的边塞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这些只是从历史文化角度道出对阴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