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谈(4)
(2023-07-08 22:18:58)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4)三伏饮食文化
俗语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三伏饮食文化。
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当时称“伏腊节”,是一种庆祝夏粮丰收的农庆活动;大约到了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三伏天有饮酒聚会的习俗。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按理,三伏日食羊不合时理,农家为何要在伏腊日烹羊斗酒呢?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吃凉冰”可以说是最佳的消暑食物了。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大约到了晋十六国时,出现了伏日赐冰的宫俗。晋《邺中记》记载,在彭德府临漳县有铜雀、金虎、冰井等三座井台,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从此这种宫俗开始流传。时至唐代,三伏吃冰的花色品种增多。如长安有 “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即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虽然是盛夏,但个个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而在宫廷里还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
宋朝廷承袭了唐代盛夏赐冰的传统,但宋代宫廷赐冰的对象十分有限,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赐的资格,其他官员只是放几天假而已。据《岁时杂记》 载:“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赐黄绢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近臣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受到特殊照顾不足为奇。但史官为什么有同近臣一样的待遇呢?原来,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因为工作性质不同,才有这样特殊的待遇。
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了每一位官吏。据清《燕京岁时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发冰票领冰这在历史上可能也是头一回。清代民间的三伏凉冰习俗也是丰富多彩。《清嘉录》记载了清代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天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清稗类钞》则记载了北京夏日人们用“冰果”宴客的风俗:“京师夏日宴客,订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风俗不尽相同。诸如北宋的“伏日绿荷包子”,“绿荷”即荷叶,用荷叶裹包子有清热消暑的作用。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名为“补阳”。 而在我国北方,一直流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东晋史学家孙盛所撰的《魏氏春秋》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作了解释:“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我国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恶月”,六月也沾有“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当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不过,伏天食汤饼,吃得热汗淋漓,对肠胃也是有好处的。
总之,我国三伏食俗由来已久且丰富多彩。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食俗文化的悠久、博大和多姿。(文:崔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