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谈(5)
(2023-07-09 21:53:1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园地 |
(5)仔姜鸭
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是到了该吃姜的时候了。
姜有很多种吃法。泡来吃,烧来吃,炒来吃,腌来吃,反正姜的做法和吃法多得很。不过,在很多菜里,姜都是配角儿,而在仔姜鸭里,姜就是主角儿了。
三洞桥是一个老场镇。三洞桥不大,就一条老街,中间一条青石板大道,两边不足三四百米的老房老屋,全是木头房子。场口上一座老石桥。石桥不大,就三道孔。“三洞桥”就得了这个名字。上百年来,这样一座简单的石桥,却经历了大山沟里的无数次山洪涨水,石桥仍然稳稳当当固守在岁月长河里,成了小镇的一道风景。仔姜鸭和三洞桥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仍旧香味浓郁,散播在岁月和往来的人群中。
刘二爷的仔姜鸭,那是三洞桥最老的店了。到了三洞桥,你不用问,只要顺着仔姜鸭的香味走着去,准能找到刘二爷的馆子。刘二爷一家在三洞桥开仔姜鸭馆子祖祖辈辈已经有三代人了。那手艺,还是他爷在六十里以外的观音场上去学的。他爷出门帮了五年厨,帮师学艺,所学的手艺中就数这仔姜鸭拿手。
刘二爷做仔姜鸭,那是讲究着的。姜,要选三洞桥后山蓑衣坡的姜。蓑衣坡那地方,土质好啊,全是黑油沙地,产姜,产好姜。那姜一挖出来,一根一掌,黄金色的,像成年大汉子的手掌,喜人得很。鸭呢,当然要选三洞桥五斗溪一带喂的鸭子了。五斗溪流经三洞桥一带九湾十八沱的,都是喂鸭子的天然好地方。吃鱼虾再加上点粮食喂大的鸭子,没沾一丁点人工饲料,那鸭子吃起来当然安逸哟。
刘二爷做仔姜鸭,那是真有一套的。姜,不选老姜。老姜辣口,味道不好控制,否则,就不叫仔姜鸭,该叫老姜鸭了。全部选小半年的嫩姜,更不要有一丁点虫钻眼的,生怕破坏了味道。那鸭呢,肯定是用不得老鸭子了。老鸭子吃起倒是香,可只能用来炖汤,红烧不行,半天都啃不动。用喂养不到一年的嫩鸭子最好。嫩姜对嫩鸭,那真是一道菜的好食材了。
嫩姜切成筷头儿大小的丝丝,再切细了就不行,要烧成一锅姜泥。鸭子宰成小块小块的,大块不好入味。只见刘二爷挽起袖子,把锅啊油的烧得只冒青烟,火候到了,先把鸭子下锅爆出香味,再把仔姜放下去,上下左右用力用劲儿翻炒一番,看见鸭子和仔姜都出色出味了,加上少量的水,再配些其他的盐啊、辣椒花椒什么的调味料,仔姜鸭,就成了。端上桌,那就是上好的下酒菜下饭菜,吃得肚皮鼓起还想吃。这回吃了下回还来吃。
一盘仔姜鸭,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真是手艺活儿。那里面的配料,多了一样不行,少了一样也不行。那火候,鸭子什么时候下锅,仔姜什么时候到位,配料什么时候放入,都是有讲究的。这些,当然是靠长期的经验和积累才能办到。要不,早年三洞桥有上十家仔姜鸭馆子,后来还是只有刘二爷一家留下来了。其他的那些馆子,要么改行卖了豆花饭,要么改行做起了五金店。
刘二爷的仔姜鸭馆子能长时间地生存下来,一是靠手艺,二是靠良心。手艺,家传的,不掺假。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招一式的功夫,不是虚的。那些食材,那些油啊水的,还有配料,都是良心货,没有一样来得歪的。用刘二爷的话说,做的就是回头客。三洞桥上走白合场,下走洞子场,两处都是水陆码头,成天那条古道上都是人来人往的,能把回头客的生意做好,还怕你一家仔姜鸭生意做不火?
姜和鸭子的组合,居然成了一个小场小镇的一道特色。一家小小的仔姜鸭餐馆,当真成就了一家人的名声,更成了一家人的生活命脉。刘二爷家里,上上下下有三个娃在城里读着书呢,就靠这家仔姜鸭馆子,日子是过得红红火火。家里三层小洋楼都盖起来了。
一道菜,一个小镇,却有着许多让人回味无穷的味道。(文:周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