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说“羊”(10)
(2023-07-02 21:10:38)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10)潜藏在汉字中的“羊”
至今很少见过羊,只喝过一次羊肉汤。但我从小就会叼羊的游戏,也认识许多“叼着羊”的汉字。
叼羊的游戏,需要奇袭羊群的智慧,突破头羊的防护,在不懈的运动中,专门寻找那些体质虚弱、缺乏协作精神的羊。做这种游戏,我还经常变换角色,不是扮叼羊的狼,就是扮护着羊群的头羊。我的生存智慧——做事谨慎而缜密,且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大约就源自儿时这种游戏对思维的培养与锻炼。
而“叼着羊”的汉字,最能体现羊的属性的,应该是“群”字。《说文》“群,辈也。”《国语·周语》中有“兽三为群”之语。而兽者,则以羊为最,即喜欢结伴而行,极少如虎豹般独往。如果你看到一只羊踽踽独行,那一定是落单了,极有可能面临危险。它不是羔羊,便是羸弱之羊。
羔羊的“羔”字,即小羊,羊崽儿。你瞧,它四条腿趴在地上,要奶喝的样子——这是我的理解,并不代表学术观点。含有“羔”字的汉字,我特别看中“羹”字。它从羔从美,意思显然:这小羊的肉,煮起来特别烂,特别嫩,特别香,特别好吃。所以才有“五味和羹”的说法。初时的羹不是汤,而是带汁的肉。孟子说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中的“羹”,应该不是“带汁的肉”,而是汤了。这就是汉字的发展与进化。“羹”中有一个“美”字,“美”字也“叼着一只羊”——羊一大,就肥美。美者,甘也。
“养”字中的羊,当然是供养的羊。古代官人或富人总是乐善好施的,要供养不少谋士、高士或僧人之类,甚至形成长期的供养关系。
“祥”中的羊从“示”,是凶吉的预兆,即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端倪。发展到后来,“祥”字就剪除了“凶”的意思,只剩下“吉”了,譬如“祥云”“吉祥”等。
陆游有句诗叫“窗下兴阑初掩卷,花前技痒又成诗。”“痒”字里的“羊”,应该是一只身上受了伤、发了炎、甚至溃疡的羊。于是,挠痒痒便成了必然了。后来,“痒”字又与“滋滋”和“酥酥”搞到一块,变成了“痒滋滋”和“痒酥酥”了。这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大抵是指含有某种难以抑制的强烈愿望或欲望了。
“佯”和“徉”中的“羊”,其实是同一只羊,一只喜欢并善于伪装的“羊”,只是假装的程度不同而已。前者假装时,难免使诈,容易被识破;后者假装时,会装疯卖傻,擅长模仿,所以它多了一笔,这也是假装的程度加重了的意思。
最让人想入非非的是飞翔的“翔”——你看看,这只羊梳着小辫儿,很调皮的样子,膀子一歪,表示我要飞翔。
掩藏最深的羊,要算“善”和“羸”中的羊了。前者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说好话,人爱听,即为善。过年了,发个短信,打个电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好话一箩筐,从善如流。羸中“羊”就是落单的老羊,非弱即病。文一点来讲,叫羸弱。这不,羊一瘦,藏起来你就难以看见了。它之所以羸弱,不是饥饿了,就是受了风寒,病恹恹的样子——嘿嘿,这“样”字也“叼了一只羊”。看来,羊是无处不在呀!(文:包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