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76)
(2023-05-30 20:35:19)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76)传井
程三快
早年,我们老家灌溉农田有一种特殊的井,叫传井。
我的老家在华阴五方镇瓮峪河西的一个小村子,村南的地势高,叫上埝地,再往南突然地势变低,叫下埝地。两地高低相差约有5米。下埝地地势低,好打井,打十多米就出水,水又旺又清,用辘轳绳系上特制的竹制油罐,绞着辘轳打上水,倒入井沿的水池,引入庄稼地的水渠浇地,所以下埝地都是水浇地,不怕天旱,秋麦两料都是好收成。
可是上埝地因地势高,我们几家人打了一口井,打了很深却一直打不出水来。于是我们几家人就转换地方,在上埝地靠近下埝地的土崖边专门打了一口枯井,再从这口枯井底挖洞和下埝地的井水水渠连通。这水渠一直通到下埝地出水的井边,下埝地井水旺井浅,井沿离水只有两米来深,一个人在这儿上工绞辘轳打水,将水注入水渠,水沿水渠注入枯井,这样,枯水井就可以灌溉上埝的旱地,使上埝地也变成水浇地。因为这里的井水是从下埝水源井传来的,所以这井就叫“传井”。有了传井,我们家和这里的七八家人每年都增加了收成。
当然,用传井浇灌地要比下埝人浇地多用一两个人。我们浇地时,下埝水源井的人先上工,他们把水注入水渠,通过五六百米的水渠把水传到上埝地的传井以后,上埝传井上的人才开始上工绞辘轳。下工时,下埝水源井的人先下工,他们根据水渠内水流的长短,判断何时下工。要大体掌握好既不浪费水,又不让传井断水。而且传井这里得有一个人,估计水量的多少,下工或地浇完时,需有一个人很快给水源井那儿的人去通信。我小时候常常干这个差事,传井这边下工或浇完地时,跑到水源井那儿,上气不接下气地高喊:“下工了,下工了!”
我们上埝地的人虽然辛苦,但是毕竟能增加一料的收成,日子过得比原来没有传井时好多了。
后来上埝地的有些人家,也照我们几家人的做法,打了两口传井,使五六亩旱地也变成了水浇地。
我村下埝地的东边有一条瓮峪河,河下游的水长年不断,河的东边地势也很高,原来打井都打不出水。后来那儿的几家人也打了两口传井,然后打通水道,把河水引入枯井。同样,这儿的旱地也变成了水浇地。因为这种传井是从河里引的水,所以叫河水传井。当然这河水传井浇地比我们那水源传井省人力。
我们村的水源传井一共有三口,河水传井一共有两口。
后来,打井技术越来越高,水利设施越来越先进,有新式水车,有水泵,没过几年,这种传井就消失了。
改革开放以后,在原来打不出水井的所有旱地,生产队请了机械化的专业打井队,都打成了新式的机井,现在我们村都变成了机井水浇地。粮食产量比原来翻了几番,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传井,成了老年人对当年艰辛生活的回忆。(xawb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