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77)
(2023-05-31 22:03:2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77)定亲担水记
高铭昱
我的家在关中平原的阎良,早年,生活用水一直依赖井水。伯父家门口有一眼水井,打十四岁起,我就去这眼井给家里绞水担水。我们这的水位不深也不浅,三丈见水,用井绳衡量的话,就是在辘轳上缠上十几圈的长度。换句话说,绞水的时候,攥着辘轳摇把转上十几圈,一桶水就从井底提上来了。
村北有座塬,叫荆塬,现在有人考证古时候称中华塬。此塬比我村地平面相对高出100多米,虽不算高,但我以前很少上去过。给家里担水的时候我常常想,按照水平面的原理,塬上的水井是不是也比我们这里的井要深100多米呢?有人说,不见得,山高水高,我始终疑惑。没想到,我很快有了见证塬上水井的机会。
那年,有人给我介绍了个对象,也就是我现在的妻子,她就是荆塬上另一个村子的姑娘。在我们那个年代,男女结亲大致要经过见面、谈话、照相、送相片等程序。见面是远远地打个照面,如果双方有意,介绍人才会安排正式谈话,以作进一步了解。其后是照相,这个环节现在叫订婚,但当年农村却称照相。这一天男女双方一同去镇上的照相馆合影,确立关系,照相一事远比今天的戴订婚戒指重要得多。那时的合影是黑白的,我们照的是二寸的,洗三张,一块多钱。当然,如果奢侈一些,可以选择照三寸的。
接下来的程序就是送相片了。男方自照相馆取回相片后,由介绍人陪同送到女方家里,这是定亲仪式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这一天,男方穿戴一新,带上重礼,更重要的是带上两人的合影,去拜见女方家长辈及亲属。此为男方第一次登门,双方都极为重视。
我岳母早年亡故,岳父在外工作,妻子家多是兄嫂主事。我头一次上门免不了拘谨,寒暄几句也就没话说了。却不料正在厨房忙着的嫂子及姨妹几人喊我过去,她们嘻嘻哈哈地笑着说:“没水了,担水去!”
早说好我今天上门的,怎么来了就没水了?第一次上门要担水,好像我们这一带没这个风俗啊。不管怎么说,只能无条件服从了。
水井夹在妻子家与邻居家院墙中间的一条过道里,井绳在辘轳上缠了两层,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三十多圈,估计这井也就十来丈深吧,不是我想象的塬多高井就多深。在我们家,把桶扣死在井绳钩上后,便两手抱住辘轳,任水桶拉着它做自由落体运动,辘轳飞速旋转,桶即将接触水面时两手用力控制住辘轳,以免水桶猛烈砸在水面而被碰坏。在塬上,我没这个胆量,怕到时候抱不住辘轳,就慢慢地摇着辘轳,一圈一圈地把水桶放下去。
隐隐听到“咚”的一声,水桶应该放到井底水面了,过一会儿再向上绞辘轳时,却感觉没有增加重量。空桶!水桶在水面没沉下去,没打到水。遇到这种情况,本来可以再放几圈井绳,让绳子牵拉使水桶歪倒,可是这时井绳已经放完,没有多余的了。我在井口把井绳摇来晃去,力图使井里的水桶倾倒。可是这是无用功,井太深了,井口的晃动传导不到井底。打不上水,我霎时间急得汗流满面。
努力思索着怎么才能把水打上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先一圈圈地把空桶绞上来,然后在旁边找来一块半截砖,用绳子绑在桶把一侧,这样就增加了桶的重量,再重新放入井内。这次桶一放到井底就倾倒了,装满了水。挑这一担水用了半个多小时,所幸没人看见我晃井绳时的狼狈样子。
后来我才知道,塬上水井的水位也常有变化,水位下降时就显得井绳长度不够,出现水桶接触水面后不倒的情况。他们通常都在水桶桶把一侧挂一节水车铁链,相当于我绑的那个砖块,使水桶失去平衡,沉入水里。我去送相片那天,是有人故意取下了这节铁链,看我还能不能打上来水,算是和我这个新人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也是对我的小小考验吧!
看来我担水的考试成绩是合格的,因为自此以后去她们家,再也没人提过要我担水的事。现在,塬上也通了自来水,当年我打水的那个深井,早已无处寻觅。(xawb20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