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35)
(2023-04-18 21:14:1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35)老 泉
我要说的老泉,有些年代了,起码是爷字辈挖掘的。在我记事的民国时期,就有这眼泉。这眼老泉属我们“张姓”和“师氏”两家所有。
旧时,我们灞桥南牛寺村地处浐灞河汇聚的三角地带,是下陷地。在农田灌溉方面,一般都使用的是泉水,很少使用井水灌溉。
具体做法是:在一个“壳篓”上,拴四条麻绳,麻绳头儿分成20公分两股,穿在手握的木棍把上,两个人,四只手,各持两条麻绳,分别站立于泉沿岸边固定位置,配合默契地操持麻绳,将“壳篓”放入泉中,曳满水后,再提上来,倒进设置好的“马头窝”内即可。我们这里的人,把这种曳水的形式,叫“豁壳篓”。
顺便再说一下“马头窝”的设置办法。“马头窝”就是盛水的小坑,直径约2米,圆形,用泥巴垒成边岸,最好是带草根的泥巴,不易被水冲垮,在边沿的一端开了30公分的水口,通入水渠流向耕地。在曳水灌溉时,必须用麻袋,或草帘掩盖好“马头窝”贴泉沿岸的上边,防止露水冲垮“马头窝”。
在我们这个地方,泉的形状多是圆形的,直径四米、五米不等,曳水人的位置均是二人位置。可是,我们那眼老泉却设了四个人的曳水站立的位置。
这个泉,东西长约8米,南北宽约4米,东西两头各有一个“马头窝”,东边的“马头窝”,在我家地里,属于我家管辖;西边的“马头窝”,在师文耀家地里,属于他家管辖。
临近的其他人要浇水灌溉,使用东边的“马头窝”,要征得我家同意方可施行;使用西边“马头窝”,要给师家打招呼,方可使用。
说来也怪,有的泉,一把“壳篓”就把水曳干了,我们这眼老泉,即使两把“壳篓”同时曳水,将泉里的水也曳不干。究其原因,我们这眼泉的“冒眼”粗,水很旺,刚好在我们两家的地界中间。“冒眼”上边,还长了一棵椿树,以树为界,互不侵犯,曳水的人还能乘凉,一举两得。
用“壳篓” 曳水,是个技术活,两人要步伐一致,协调统一,配合默契,才能将水曳好。在此泉曳水,四个人更要协调好,不然,两个“壳篓”会相碰的。
我家“二亩八”那块地,地势高,并且南头紧贴陇海铁路,铁路如一道高高的堤堰可阻止洪水,这里易种夏粮和棉花,我家每年都在那块地种植棉花。种棉花,一年三暑,至少得浇三次水。在浇水时,因我是小孩,没有力气曳“壳篓”,只好拿着铁锨在地里看水,渴了就下到泉里的“冒眼”口曳上一“壳篓”凉水,喝上一肚子,浑身上下觉得舒适极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后,我家“二亩八”那块地,划归了生产大队。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眼老泉在1960年时改为了水车井,后又改为用水泵抽水的机井。直到2005年,这块地皮被征用,成为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这眼老泉,也就彻底消失了。(文:张君祥xawb201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