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34)
(2023-04-17 20:41:13)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34)桔槔渗井
人们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发明挖掘了各式各样的取水井。笔者要说的是一种反式作用的桔槔渗井,它过去是渭河下游平川的一大风景,也同样是关中东部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桔槔渗井,是防洪排涝的一种井。过去的年代,每当进入连阴雨或长时间的大雨季节,乡村的田间地头会出现很多积水无法排泄,积水淹没庄稼,甚至造成绝收。在这种情况下,华州人在低洼处开凿出渗水井,使明水暗水都洄流到渗井中,再架起桔槔,将积水提到沟渠,送进渭河流走,使土地裸露,便于耕作。桔槔又叫吊杆,是先辈发明的一种传统提水工具。即用一根丈八长杨木椽作横担,一头系上水桶柳罐,一头系上配重的石头,给横担中间绑三尺皮绳,吊在高丈五的竖柱顶端;或者栽两根丈八椽,在丈五高的地方相交,把横担吊起来,既简单又便捷,还转向自由灵敏,这样桔槔就安装好了。水桶用柳罐,是为了轻便。柳罐是老家人用柳树细枝编织的大开口酒篓,里面褙上一层密织芦席片;或用生漆糊一层帆布,最后用桐油内外一刷,打水盛水滴水不漏。提水时,用手把柳罐按压进渗井中打满水,顺势往上一提,借着另一端的石头下坠势能,就能很省力地把积水提到井面,倒进沟渠排走。这也是杠杆原理的实际应用。
笔者老家在渭河下游的华州河滩,这里过去有10万余亩花水泡子湿地,人称“泊里地”,每年只能种些高秆作物如高粱、玉米、芦苇,或水生植物稻子、莲藕。泊里地夏秋经常出现盐碱,内涝成灾,需排水耕种。在沿路、沿渠、沿小河,人们每隔50米就修一个桔槔渗井,井深一米三左右、井口直径不过一米五,便于聚水淘水。一年三季春夏秋渭河滩桔槔林立,就像今天风力发电厂的成片塔柱,气势不凡,吱吱呀呀的淘水声此起彼伏,“滩地桔槔”成了华州民国县志上的“十景”之一。
据考证,老先人发明桔槔渗井,起于宋元。华州从那时开始,向湖泊湿地要田,明代达到鼎盛,知州桑溥组织兴修水利,疏通三湖,修建六河,配置遍地的桔槔排水,使州民安居乐业,耕有其田,桔槔渗井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作为渭河下游平原的井田配属组合,解放前后一直在发挥作用。
现代桔槔渗井盛期是1968年,由于三门峡水库修建,渭河泄洪不畅,发了大洪水。大灾大难过后,人们为了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排水又用上了桔槔渗井。当时我刚小学毕业,和大人一道用桔槔提水,虽苦累,也觉得好玩,干得很卖力。队长见我踏实肯干,给我按全劳力算酬,一天计10分工。桔槔淘水中也有许多乐事,人们时不时把大嘴娃鲇鱼、黄鳝、泥鳅、比拳头大的老鳖,一同淘进柳罐里,这能让人高兴半天。将这些东西抓起来,带回家,宰杀干净,干煸了或熬烂成鱼肉沫糊,盐巴、新绿花椒一放,三煎过后,香气四溢,唤来左邻右舍,大家美餐一顿。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沿山军工、国企厂矿的兴办,用水量猛增,渭河河滩地下水位下降,泊里地成了名不副实的旱田。加之后来国家投资增强,河坝防洪抗洪能力大幅度提升,渭河很少发生决堤水灾,即使发生洪水,开挖泄洪也用上了大型机械,桔槔渗井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文:刘高潮xawb201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