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33)
(2023-04-16 20:58:2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33)绝“井”逢生
一个人被突然垮塌的井埋了足足十个钟头,竟然还死里逃生,这不能不说是一桩险事、奇事。至今,当年井下余生的李志义老人,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生死攸关的一幕,依然感慨万千。
1983年4月9日,鄠邑区玉蝉镇(原天桥公社)割耳庄村一户村民家,为新生婴儿做半月宴,村民李志义过来帮忙,被安排负责担水供给后厨。那时,天桥一带地下水位较浅,村民井内取水,井竿多就地取材,选用一根竹子,根部凿卯,做成钩子提水。这天上午十时许,李志义在做半月宴人家隔壁的井里提水时,两只桶不慎脱钩沉下了井底。这口井有四五米深,李志义对旁边的一村民说,让其在上面看着,自己下井捞桶。李志义顺着井壁下到井底,他很快捞起一只桶,让上面的人提上去。但在捞起第二只桶,他准备蹬着石缝往上攀爬时,突然,手扒的那块石头脱出掉了下来,接着头顶哗啦一声,上面的石头跟着一下子垮塌,顿时,李志义眼前变成一团漆黑,他被闷在了井里。上面的人只见井口被沙石封闭,陷成一个大坑。
李志义被埋井下的消息很快传开。危急关头,村干部李克俭迅速召集了50余人抢险救人。这些人分成两组,轮换着挥动工具全力开挖沙石。六七个钟头过去了,掏出的沙石已有20多立方,然而还是没有挖出井下的李志义。李家人都感到绝望了,在井旁摔了倒头碗,烧起冥币号啕大哭起来。天渐渐黑了,人们拉上电灯继续开挖。直至傍晚8点多钟,人们突然从被卡的井竿缝隙处听到了井下的呼喊声,大家很是兴奋,知道井下的人还活着。原来,井壁垮塌后,有两块大石头互相卡在了李志义的头顶,在井下为他留下了生存的空间。眼下如果其中一块石头松动,另一块便会立即砸下去,李志义将面临灭顶之灾。这时,村干部李克俭审时度势,果断挑选了两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头对头,下好势,一声呼喊同时发力,终于把两块大石头一起搬起挪到一边。李志义得救了,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这场惊心动魄的事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年有媒体还对此进行了报道。
这起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式井的结构不牢。打这种井,一般井口都在四五米以上,上架两根平行横木,铺上木板,人们站在上面,将所淘沙石一筐一筐吊上来,直至见水,再在井底置一柳木井档,然后由上边的人挑选出较大的石头,放下去压在档上,如此逐层上箍。每箍一层大石,外围再用较小的石头砥实偎紧,然后再在最外一圈垫上细小沙石。这种井,没有水泥粘接,耗工多,危险大,且不牢固。
上世纪七十年代,天桥公社水北滩支部书记曹玉山,组织本村几名能工巧匠,几经切磋试验,研发出一种倒挂壁井。这种打井方法,是在其选定地点,先开挖一个比设计井口稍大的井坑,再在坑内支起专门定做的壳子板。这种壳子,由许多长一米、宽十厘米的绺绺板,拼成一圈上小下大的固定壳型。壳子支好,外围填充一圈10多厘米厚的混凝土,一层凝固再继续挖第二层(一般每天一层),直至达到理想目标,即竣工。这种井较之过去的老式井,省工省料省时,并且安全系数得到了提高。
再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钻井队专门打的机井遍地开花,且深度可达50至100米以下。一眼井打成,顺便建起井房,并配齐整套抽水设施,人们用水,只需按动开关,便捷、安全,且水量充足。
如今的割耳庄村,1300口人日常生活用水,全部由一座专用水塔供应。水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村外两千多亩耕地,除原来的10眼倒挂壁井继续使用外,还在政府帮助下,新添机井13眼,基本做到旱涝保收。过去那种井垮伤人的现象,已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文:朱育民xawb201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