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2023-03-03 22:20: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散文选 |
“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
——鼎的象征与寓意
在刚刚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有一个十分庄严、重要的环节,即在77名(寓意大屠杀77周年)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后,国家主席习近平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一名少先队员缓步走上公祭台,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这一刻,将留下永载史册的记忆。
鼎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鼎最早是用来烹煮的器物,许慎《说文》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钟鸣鼎食”这个成语,便折射了鼎的最原始功能。既然吃饭是中国人“唯此为大”的事情,鼎又是十分精致的“宝器”,那么,鼎演变成庆典、祭祀的礼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于鼎造型沉稳、材质珍贵,其寓意威严、厚重、恒久,所以用鼎来象征国家权力,也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夏禹治水时,亦曾铸九鼎以代表华夏九州,成为一匡诸侯、统治华夏立国的标志。之后,鼎便成为传国重器,代表着国家政权,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鼎即迁往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鼎又迁往周都镐京。所谓“定鼎”,就是这个意思。
鼎是最具意象的汉字。由其引申出了五花八门的内涵:某位大臣权高位重、官职显赫,就被称作“鼎臣”;某臣有超群之能力、无匹之贡献,也可谓之“鼎能”。旧时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除此之外,表示盛大用鼎鼎,形容吵闹用鼎沸,比喻革除用鼎革,类比更新用鼎新,感谢帮助用鼎力,状摹兴旺用鼎盛……其他的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五鼎万钟、鼎鼎大名等等,更是不一而足。
鼎极具象征意义。据《春秋左传》载,夏启除了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之外,还派人把各州的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精选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一鼎象征一州,图饰雕刻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反映该州名胜之状。而“九鼎”便象征九州统一、王权集中,显示了夏王问鼎天下、居天下共主之高位。当然,鼎也寄寓了聚天下人心、求江山永固的意蕴。
时光飞逝,新中国成立后,鼎依然在重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中国政府赠其“世纪宝鼎”。此举意义非凡,因为鼎所象征的稳定、安宁、和平、发展,恰与联合国创立的目标高度契合。该鼎鼎座高50厘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世纪宝鼎”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底座上饰有56条夔龙,象征着华夏神州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内铭文曰:“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禁前为四个金文大字:“世纪宝鼎。”鼎禁后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在答谢词中赞誉,“这尊宝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和值得自豪的古老历史,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更体现了它在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创造更伟大的未来的决心。”
为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国家公祭鼎,同样采用“三足两耳”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祭祀礼器“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铸造,宏伟壮观。并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纪念物相互协调。该鼎设计者之一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邬烈炎介绍,鼎的颈部和两耳侧面纹饰以南京市常见绿色植物的枝叶为图案元素,象征绿色和平、生命重生;铜质底座部分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举办地;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国家公祭鼎的正面,是用骈文体写成的160字铭文,其对仗押韵,立意深刻。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对遇难同胞的痛悼与祭奠,以及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历程。鼎后侧的左右两边则铸有造鼎纪事,以287个汉字记载了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无疑,国家公祭鼎以国家重器体现国家礼仪,有助于突出祭祀主题,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而且这也是中华民族礼制的传承,古之以鼎纪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无论对历史纪事、凝固社会记忆,还是警示未来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习近平在公祭大会上说:“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这正是这尊鼎的象征和寓意。(文: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