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绸路新游记(60)
(2022-10-13 21:53:17)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60)丝路之魂
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之间政治交往、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交通大道。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因此一开始在陆路交通要道上,主要以丝绸为媒介进行经贸交易,当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首先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即被此后中外史学家广泛接受,沿用至今。
在西汉之前,中原通西域的道路已初步形成。西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长安为起点,与中亚各国建立了政治、经贸关系,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同时,汉武帝还几次派遣大将霍去病西征匈奴,设置四郡,开发河西,对丝绸之路的畅通起了重要作用。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以洛阳为起点,重新打通隔绝多年的西域,罗马帝国的客人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丝绸之路干道沿线割据政权林立,线路受阻。隋唐时期道路运输范围逐渐扩大,丝绸之路呈现繁盛之势。嗣后,丝绸之路时通时阻,到元代又继续发展,开通了亚欧大陆桥。明朝年间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朝廷对西域各部族采取了种种怀柔抚绥的政策,丝绸之路重新开启发展。以后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海运兴起,丝绸之路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清代建成了“官马大道”,朝廷通过丝绸之路多次用兵护卫边疆,征讨民族分裂势力。民国抗战时期,前苏联援华物资也曾沿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
雪山、沙漠、戈壁、河川、绿洲,时而狂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寂静万里,空无一人;时而牧人炊烟,袅袅升起;时而驼铃阵阵,敲响云天。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域,既苍凉荒蛮,又美丽富饶。我们的先人经过几代的开掘、奋战和流血付出,拓展了西域,开通了直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东中西三段,而每一段又大概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由两汉开辟,从长安或洛阳到玉门关、阳关一带,基本还在中国内地。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从长安或者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会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中段,仍由汉代开辟,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今帕米尔高原,这就是中国古代辽阔的西域了。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沙漠和绿洲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条线路在中途尤其是公元640年设立的安西四镇,多有分岔和支路。
西段,由唐代开辟,大约从今帕米尔高原往西直接走出国门,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自帕米尔高原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的。
在历经千百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英雄人物、历史名人,为开拓丝路上下求索,为发展丝路不断探险,为民族和睦奉献终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除了早已闻名遐迩,世人皆知的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英雄张骞和投笔从戎、重启丝绸之路的先锋班超之外,还有:奉命出使罗马帝国的甘英,西行丝绸之路的圣僧玄奘,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和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和亲,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纪》,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主要开拓者利玛窦,发现楼兰古城,并填补地图上西藏地区大片空白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次在他的巨著《中国》中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的著名的德国旅行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李希霍芬男爵……还有那些没留下姓名的无数工匠和劳工。他们都是为丝路开拓、发展和交流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重要人物,是丝路之魂。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往昔丝路上商贾来往穿梭繁忙的景象已成为历史烟云,但这些中外群星,丝路之魂,荟萃闪光,他们和“丝绸之路”的盛名一样,将流芳百世。(文: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