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走丝绸路新游记(61)

(2022-10-14 22:19:53)
标签:

善思则明

分类: 散文选

61)丝绸古道见闻多

我们1962年7月4日从西安出发,至7月19日到达部队驻地,几乎从头至尾走完了古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的全部路程,机会真是太难得了。

行进在丝绸古道上,简直就像走进了历史博物馆,走进了历史的海洋。沿途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讲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故事,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甚至中途下车休息,在戈壁滩随手捡块石头,就有可能是鱼的化石。这并不奇怪,因为在亿万年以前,这里曾经是波涛汹涌的汪洋大海。

我们乘车经过的那座火焰山,《隋书》称为“赤石山”。它东西绵延一百多公里,整个山体布满红色砂岩,在阳光强烈照射下,云烟缭绕,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焰。我们经过的焉耆县城,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它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焉耆国”的都城,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在位于开都河畔的焉耆兵站住宿的那晚,我对焉耆悠久历史印象模糊,对焉耆的蚊子却至今难忘。不管走到哪里,到处都是嗡嗡叫的蚊子成群结队追着你,“死皮赖脸”地围着你,不停地往脸上叮,往耳朵、鼻孔里钻。伸手一抓,起码能抓好几个。若上厕所解手,那就得认真做好“战前”准备,提前把防蚊油往身上需要的部位齐齐抹个遍,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战速决”。即使这样 “快打快撤”,脖子上、屁股上少不了仍被叮上好几个疙瘩,那种既疼又痒的难受劲儿,折腾得半夜都睡不好。大家开玩笑说:焉耆蚊子长着骨头哩,真是太厉害了!

我们还经过了位于库尔勒城北的铁门关。它是古代三十六关之一,是扼孔雀河上游长达十四公里陡峭峡谷的唯一出口。自古以来,既是通往天山南北的交通要冲,又是横亘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晋代在此设关,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车队经过这里时,我一直手扶着车厢板站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个险关要隘。只见陡壁如削,险峻巍峨。在孔雀河岸边那块巨大的石壁上,镌刻着隶书“襟山带河”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看到这四个字就会知道,这里前面有山,周围有河,地形险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唐代诗人岑参的《题铁门西楼》,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这段丝路古道的险峻难行。

一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用沙土堆积起来的高高土塔,那是古代边防用来报警的通信设施烽燧(即烽火台)遗址。每当敌人入侵进犯,沿途的烽火台就立即举火燃烟,逐台向内地接力传送情报。白天燃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这在通信和交通极为落后的古代,确确实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的那座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汉代烽燧遗址,高十多米,顶端望楼的木栅栏残迹尚存。据说这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烽燧遗址。

我们头顶烈日在戈壁荒漠前行,有时可以看到前方水天相连,有烟波浩渺的湖水荡漾,公路尽头直端端地消失在远方湖水之中。开始,我们以为真的就要到水边了,可是,汽车一直向前开,水面却一步步地向后退,直到夕阳西下,也不见水的踪影。原来,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海市蜃楼”,是戈壁沙漠在烈日暴晒下制造出来的奇特幻景。(文:郑世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