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绸路新游记(肖云儒17)
(2022-08-29 16:04:30)
标签:
善思则明 |
分类: 散文选 |
(17)石河子忆旧
我几十年窝居长安,在石河子有旧可忆吗?还真有。到了石河子参观农垦博物馆,我在展板中寻找一位朋友。
这是一位从上海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女战士。1965年周恩来总理与上海支边兵团战士在葡萄架下亲切会见的那张大照片中,一眼就看到了她。她是参加会见的几个兵团战士代表之一,隔一个人站在周总理旁边,大家正谈笑风生。五十年光阴逝去,我已经记不住她的名字,讲解员也说不清,说要去档案馆查,时间又不允许。
1964年,当时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后来全国各大区中央局撤销)在西安召开西北大区农业产业经验交流会,我是一名驻会记者,任务就是采写这位先进的兵团女战士。除了发表通讯,还要为她整理大会发言稿。在西安人民大厦的前厅,她给我讲述自己怎么瞒着家人报名来新疆,在七天七夜西去的列车上,怎样动情地朗诵郭小川的诗《在西去列车的窗口》,唱《送你一束沙枣花》。
他们到了乌鲁木齐后换乘汽车。奔波一整天到石河子当时的兵团总部,然后坐拖拉机去团场,又转乘拉拉车(架子车)去连队。她们不再谈笑,惊恐地看着这大荒原,回想着一个星期来由繁华的黄浦江畔到西天尽头的奔波,想着父母送别时的泪水,思考着以后的人生之路。晚餐是杂粮馍馍,而菜是“饲料瓜”。我印象很深,当时兵团把笋瓜叫饲料瓜。这些初中刚毕业的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号啕大哭起来……
三年五载下来,不少人找各种理由回上海了,也有人一直缓不过神,她却适应了环境,朝着当初的理想一步步走下去,成了当时上海知青中的先进,这次又被选来参加西北大区的会议,记得当时我写她的稿子占了《陕西日报》通栏大半个版。
屈指算来,这位上海姑娘如今已是70岁的老人,她还在石河子吗?现在的境况怎样?我想从身边路过的兵团人中寻找答案,这些儿孙辈的青年对我的问题已经很是陌生,茫然不语。噢,她大概和所有老一代的兵团人一样,成了这里的条田、树林,成了团场的楼房、水渠和小溪流,还有这笑声和歌声……
我最崇敬的老诗人艾青,从反右到文革,蒙难多年,就发配在石河子兵团。他是政治上的异类,却成为许多年轻人心中的诗圣。四川一位小学教师叫杨牧,因在日记中写了独立思考的文字而受批判,决绝地抛弃公职来到兵团,与艾青同在一个团场。他与老诗人情同父子,渐渐步入诗歌王国,并在这块土地上找到了精神家园。上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杨牧和老师艾青同时荣获全国诗歌大奖,一时成为文坛佳话。杨牧后来回四川,是作家协会主席。
艾青充满感情地写过这座城市:“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座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翰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北新桥艾青回京后的新居,采访了他复出后新的经历,发表了几千字的访问记,后收入我的《中国当代文坛百人》一书,艾青欣然为这本书题了书名。
易中天也是从石河子走出去的。“文革”后他从这里考上大学,在武汉读研,在厦门大学教书,而后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名动中华。和晶,那位央视美丽的女主持人也是兵团出身。有趣的是,10多年前在央视一次评选全国最具魅力城市的电视直播活动中,我与这些兵团人不期而遇,在语言的交锋中,感情大聚会了一次。
田野给大地围一条绿色的纱巾,麦子摇摆的歌声拍打着蓝天,拖拉机向仓库托运秋天,这就是我眼中的农垦新城——石河子。